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

(2016-12-17 12:04:53)

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

明代许多道士在注解《道德经》时,往往仅以修炼之道进行阐释。王一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说,“五千文之道,不只专言炼养,盖亦兼言治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在他看来,“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因此,他非常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救世情怀。这使他的《道德经释辞》在道教诸注中颇具特色。

一、《道德经》的主旨:清静、无为、自然

王一清在《叙道德经旨总论》中说,《道德经》“其旨本清虚,主无为,法自然”,“以清静为本,无为为体,自然为用”。这就开宗明义地提示了《道德经》的中心意旨。

清静,与清虚、虚静等词,其义相近,皆指事物的本来状态。老子认为,事物背离它的本来状态,则不能长久。只有复归其本来状态,才能长久。复归本来状态,老子称为“归根”。《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王一清解释说:“窃知老子以虚极静笃为归根复命之说者,盖其使人疑妄归真,以复其初,此复命之常也。”他进一步指出:“学者笃于静默为本,极于致虚为成,故可见自性之原,入真实之地。”这就是说,对于人而言,致虚守静是复归性命本原的唯一途径。故王一清说,“道从虚静中出”,又说“虚静者,万法之宗,万善之源也”。

那么,人如何才能保持清静(虚静)的状态呢?老子提出的方法是“无为”。王一清解释说,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不妄为。他说:“窃尝思之:人岂无为哉,但无妄为耳。是故圣人所谓无为者,无心于为而为之谓也。”因此,无为决不是“块然不接人事,如土木偶人,召之不来,麾之不去,拱拳蹲踝为无为哉”。无为的实质是顺理而为:“顺理而为,虽有为犹无为也。”

与“清静”、“无为”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在三者之中,清静、无为都是外在表现,自然才是实质。“法其自然,则心虚性寂”,“道法自然,故常无为”。只要一切顺其自然,则清静在其中,无为亦在其中。王一清认为,“五千文以自然为道之极至”。因此,“从事于道者,当混心于事物以顺其自然。”那么,“自然”究意是指什么意思?王一清说:“自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可见,所谓“自然”,就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其自然,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王一清归结《道德经》的主旨说:“圣人教人笃静法地,致虚法天,澹泊无为以法道,清静其心,纯粹其德,动止中度,左右逢源,法自然也。”清静、无为、自然乃是贯通《道德经》的主线,修身、处世、治国,不过是此三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已。

二、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

王一清在注释《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时即提出:“有世间之道,有出世间之道。世间之道有形有名,有理有事,故可道可名也。出世之道,无形无名,视不见,听不闻,故不容言不能名也。”世间之道即政教之道,出世间之道即修炼之道。王一清认为,老子之道,二者皆有,不可偏执。他说:“圣人中心行道不遗世法,老子曷尝专以炼养而言哉?”他对《道德经》一书的内容作了划分,认为“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致虚极守静笃、含德之厚比如赤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反者道之动、道常无为等章,言炼养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使我介然得位行志等章,言治道也”。

王一清强调老子之道不遗世法,对于人们通常认为老子思想专讲虚静无为而不问世事,以及道教中人专以老子之道为修炼养生之术等看法,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王一清所向往的理想人生,便是首先建功立业,在功成名遂之后,及时归隐,修炼长生之道。他说:“大丈夫功既成名既遂,须知生如梦幻,富贵浮云,当及时割爱,跳出樊笼,超然物外,散诞无拘,逍遥自在,以顺天之道,以全天之与我者,安乎自然,颐真保和,尽性至命,岂不伟哉!《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志。范蠡扁舟于五湖,张子房从赤松子游是也。”

(1)治国之道。

王一清所谈论的治国之道,就是统治者如何清静其心,无为而治。他首先阐述了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的理由。他说:“天下之情好安静而恶烦乱,归仁义而叛残暴。无事则民安,天下归之。多事则民烦,天下叛之。”又说:“其政宽裕,无事无为,则民淳而易治。其政烦琐,任智尽法,则民缺缺然无措矣。”他告诫统治者说:“有心求治而国愈乱,有意安民而民弥贫。盖其不知政繁召乱之由故也。”

统治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以德化民,不要任智尚权。他告诫说,“治国者若以私智治民,则民亦以私智奉上,上下相窥,各求其利”,这样就会天下大乱。因此,有道之君“不任智术,惟以道德抚民,则民亦感化而怀其德,上下攸安”,国家太平。

(2)修炼之道。

王一清认为,修炼之道就在于清静无欲,复归于人的纯朴本性。修炼的关键在于炼心。炼心的关键就在于遣情去欲。情欲不挠于心,自然心清意静,复其本来之性矣。

道教修炼之道讲究“性命双修”。性,指心性。命,指生命。在炼心修性的同时,还要修命,即炼内丹。王一清对如何修炼内丹着墨不多,其论述主要集中在《道德经》第六章的注文里。他认为炼内丹的关键,就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之中找到“玄关一窍”。这个玄关一窍,乃是本体的道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它是人的生化之本、性命之源。

修道之士所追求的是“出世间之道”,但其人并不一定要离世而独处,以高尚其行。衡量出世与否的关键是心,而不是身。修道者完全可以做到身在尘世而心出尘世,所谓“大隐隐于世”是也。种种处世方式,均只是外在表现,古人称之为“迹”。有道之士,“其迹虽与人同,其心则与人异。韬光隐曜,返情于空,人所难测”。所以,“践其迹者,则知圣人之道不离日用而作真修也”。圣人始终与世人生活在一起,而世人总也不能认识到他们的高明之处。“列子居郑圃四十年无人识者”,就是出世之人隐于世俗社会的绝好例子。

有道之士,混迹于世俗之中,默默地为社会作贡献,而不求人知。王一清说:“有道之士,苦己以利人,曲己以全物,舍生以取义,博施以济众,用天下之利而不私其利,安天下之民而不恃其能,成天下之事而不处其功,不求人以知其贤德与天通,圣人之道也。”有道之士,只求自己内心本性与事物本体之道的同一。世人不能真正认识他们,他们的价值只有他们自己认得最清。他们不与世俗社会争夺利益,所以能保持一种无人可以比拟与剥夺的尊贵。他们不求世俗之人的赏识和知遇,所以他们能够拥有无人可以褒贬的价值。有道之士“唯道是从”,故能与道为一,获得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