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10)——点垛 点苔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画 |
核是“笔墨”。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点苔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济(石涛)则提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代潘天寿补充:“点上积点之法”说:“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基于自然景象的不同,土山,石山的皴法和点法也不一样,苔点应适应皴法的变化。在山水画中,常见点苔于“石嘴山脊处”以明确结构关系,点苔于“山巅石隙” 处以帮助显示阴阳相背起伏,点苔于“山水交互处”,以加强层次变化,点苔于“界线未清”处以分出空间层次,点苔于“分界凹凸”处,以醒脉络转折。
点苔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于变化,苔点密集的地方要浓浓淡淡,苍苍茫茫,表现出丰富的笔墨内容。用以提神的苔点要浓如墨漆,黄宾虹常以焦墨、宿墨点出,使全幅画神彩倍增。
点苔的时机可在着色之前,也可在着色之后,可根据画的意图而定。未着色时点苔,则点与皴相结合,笔墨之迹交融,易产生淋漓浑化的效果;着色后点苔,则纸面为水色胶结,着色处变为熟纸,墨色不能渗入,这时如用浓墨点苔,更能收提神醒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