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古典管理之父----计然小传
(2012-06-05 22:06:39)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中国古典管理之父----计然小传
计然,春秋时谋士,名研,一说姓辛,字文子,又作计倪、计砚、计研,今莘县人。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汉书·货殖列传》载:“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见矣。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推此类而修之,二年国富,厚贿战士,遂破强吴,刷会稽之耻。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计然之策,国用其策而得意,家用其策而致富。后范蠡用计然之策,三致钜富。
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是指农业丰歉循环论、储备论、平籴论、“息货”论(商品流通理论)、价格论、货币周转论、国家调节论、自然贫富论及“积著之理”等。其“积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商业经营管理原则。越国依据其政策,“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仁义之治”,“去刑就德”。是一位“候天察地,征历阴阳;观变参灾,分别妖祥;日月含色,五精错行;福见知吉,妖出知凶”的史官。是句践石室议事中的重要谋士,参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决策。
计然天资聪慧,博学强记,满腹经纶,善于出谋划策,通晓富民强国之道,著有《万物录》13卷。计然学业有成,周游列国。他游到楚国时,楚平王问他治国之道,他回答说:“用高尚的道德纠正低下的邪恶,就能使国家安宁。要使人人都注意道德修养,使天下安定,关键在于君主一人。君主对百姓恩德深厚,国家就会兴旺,暴虐积怨,国家就要灭亡。唐尧、虞舜以仁德治天下,百姓拥戴,国家昌盛;夏桀、商纣虐待百姓,众叛亲离,国破家亡。”楚平王说:“我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富强了 。”但未能重用计然。
计然又到了越国,范蠡知道计然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名士,就拜他为师。当时越国刚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誓灭吴报仇,问计于范蠡,范蠡向他推荐了计然。计然献策说:“一个国家要应付战争,必须有所储备,而储备战争物资又必须选择适当时机,这正如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就能看清楚货物的供需行情一样。干旱时准备船,水浩时要准备车。国家要长治久安,须兼顾农工利益。谷物每斗二十钱,农民就要吃亏,每斗卖到九十钱,商人就无利可图。商人无利可图,货物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国家税收就要减少;农民无利可得,良田就会无人耕种,荒地就无人开垦。因此,谷物每斗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与商人都有利可得。谷物出售价格随市场物价的高低而起伏,关卡上的税收和市场上的货物都不缺乏,这就是治国的道理。关于囤积货物,其原则应是,购进质量好、适销对路、易于久藏的谷物;容易腐败的货物,就不要久藏以求高价;看货物的有余与短缺,就可知道物价的涨跌。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下跌到极点又会上涨。价涨时,就要把囤积的货物象低贱的粪土一样尽快卖出去,价跌时,就要把便宜的货物如珍贵的珠宝一样迅速购进来。财物货币要象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循环往复。”勾践很高兴地采用了计然的治国策略,施行十年,国富民强,兵精粮广,遂灭吴称霸天下。
越国灭吴之后,范蠡离隐,文种伏剑,《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自是之后,计倪佯狂。”
附一:计然经营秘籍十八策
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附二:《史记·货殖列传》关于计然: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一〕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三〕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四〕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五〕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六〕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七〕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八〕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