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策略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2013-03-29 14:33:47)本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从狭义交际策略讨论交际策略以及由此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带来的启示。
交际策略有狭、广义之分。广义的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是指在交际中为取得最佳交际效果而采用的技巧。狭义的交际策略是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交际中为弥补语法或词汇知识的不足,达到交际目的而采用的特定交际手段。作为影响中介语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由Selinker在1972年论述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时首次提出,将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为弥补语言能力不足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称为交际策略。[1]随后,语言学家分别从本质,分类,使用变化以及可授性等方面对交际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自Selinker提出交际策略的概念后,关于交际策略的讨论从此开始。在研究初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交际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1 交际策略的定义
理论界对于交际策略的定义各不相同,至今尚无统一说法,普遍被接受的定义包括:
Corder在1977年提出的交际策略是说话者在遇到困难时,为了表达意思而采取的系统化的技巧。
Tarone在1980年提出的交际策略是当说话者在没有表达意思所需的语言结构时,试图就意思相互达成的协议。
Faerch和Kasper在1983年提出的交际策略是某人为了解决在与特定交流目标时遇到的困难而采用的潜意识计划。
Ellis在1985年提出的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理语言计划,具有潜在意识性,学习者可用来替代无法完成的某个表达计划。
Bialystok在1990年提出的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二语或外语交际中的困难而有目的、有意识采取的策略。
尽管上述定义各有不同,但都具备两个特征:以问题为导向,使用交际策略是为了解决语言资源不足;交际策略被有意识地使用,目的是为了解决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2 交际策略的分类
交际策略的分类涉及对交际本质的认识,因此,对交际策略的不同定义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研究者大都根据自己在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及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分交际策略的类别,使交际策略分类研究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表2.1列举了其中代表性的分类方式:
表2.1交际策略分类
研究者 |
时间 |
分类方式 |
相关解释 |
评述 |
Corder |
1977 |
根据交际意图导致内容调整, |
内容调整:话题回避、话题放弃、语义回避、内容缩减。 |
引入交际意图概念 |
Tarone |
1980 |
按照话语功能分为转述、回避、借用、求助、模仿5类 |
转述包括:近似、迂回、造词; 回避包括:回避话题、放弃内容 |
在分类上,只提到一个交互性策略“求助” |
Bialystok |
1990 |
基于母语的策略; 基于第二语言的策略; 身势语策略 |
基于母语的策略:母语直译、语言转换、外语化;基于第二语言的策略:语义近似、描述、造词;身势语策略 |
从母语和二语习得两个角度区分了交际策略 |
Poulisse |
1987 |
分为概念策略与语码策略2类 |
概念策略:分析性,整体性 语码策略:迁移 |
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分类 |
尽管交际策略的分类多种多样,但放弃信息、回避话题、迂回、造词、母语直译等策略内容却始终存在在各种策略分类中。
结合英语在我国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背景,本文认为,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应重点掌握如下策略:话题回避策略、放弃策略、母语直译策略、近似策略、拖延策略、迂回表达策略、副语言策略、求助策略、自造词语策略、固定重复策略、转述策略。
3.交际策略使用研究
交际策略的使用研究包括国外学者对交际策略是否具有可授性展开的实证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使用交际策略对外语教学启示两部分内容。
3.1交际策略可授性实证研究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交际策略是否具有可授性是历来争论的焦点。一些学者认为,既然交际策略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特有的现象,语言使用者在学习本族语时已经掌握了一套交际策略,只要他们的二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交际策略就会自动迁移,但许多实证研究却有力的证明交际策略的使用是需要教授也是可以教授的。[2]
Savignon在1972年实施了第一个包括交际策略训练在内的学生语言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接受了“澄清请求、填充语”的使用训练,实验结果表明,适当使用填充语是面对沟通困难时维持交谈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3]
Dornyei在1995年开展了一项关于使用简省信息、迂回表达和填充语三种策略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策略训练的效率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程度关系不明显,因此,交际策略训练可以在语言程度较低的学生中进行。此外,该研究表明学生赞成策略训练。
Scullen和Jourdain在1999年开展了关于成功使用迂回表达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正确使用迂回表达能使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储备不足时取得有效沟通,因此,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益的。
4.交际策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是否起作用?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对此看法不一。研究者发现,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交际策略,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Rubin等人认为,交际策略具有积极的一面,是一种外语实践的机会,间接地影响着外语学习的过程。Faerch和Kasper的研究结果表明,求成策略与缩减策略对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都有促进作用:求成策略促进学习者形成假设,缩减策略意味着学习者要去冒险,而冒险正是获得语言知识的先决条件之一。Tarone认为,交际策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保持交际进行和保持交际渠道畅通,因此,即使学习者当时没有得到所需要的某些语词或结构,也可以接触到其它语词和结构,故交际策略能起到扩充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
Ellis则强调了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不利方面。她指出,学习者过分成功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标语的新知识。
外语教学是否应进行交际策略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呢?本文认为,策略教学的实施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对明显的交际策略如何作出判断,学生是否能学会交际策略的内容、规则、程序。在落实这两个先决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具体的交际策略教学,紧紧围绕各种策略进行组织,让学生首先有机会掌握运用具体交际策略完成某个具体交际目的。例如,教学内容可以操练迂回、近似表达等策略手段。其次,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运用交际策略的适当场合,教会学生何时、何地使用策略。倘若上述两个先决条件不能落实,那么,开展交际策略教学的意义并不明显
总之,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应急补救手段,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交际策略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策略意识,鼓励学生使用积极的策略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既不能完全依赖交际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能完全排斥交际策略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从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出发,组织一些交互性语言实践活动,创设交际策略使用的机会,适当渗透策略使用训练来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