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盖了个茅屋,在蜀中锦江支流浣花溪边。新屋落成,自当赋诗一首,名《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末句“解嘲”自然是指杨雄的《解嘲》,杨雄说什么呢?他说“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虰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 我的理解,一句话:知退。
杜甫早年求进诗有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
自信满满英姿勃发的样子。终于困顿半生,流落至蜀,至草堂落成,初得安定,“无心作解嘲”,其实已曲笔自嘲了。
又数百年后,东坡贬黄州,某日,或许迁居初定,心情无可排遣,遂手抄杜诗,并跋曰:“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凡木所芘,其地则瘠。惟桤木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吟风之句,尤为纪实云。笼竹亦蜀中竹名也。”
跋文平易,蕴含的感情却微妙。从“吟风之句,尤为纪实云”可推想东坡当时是看见桤木有感而发的;“桤木能肥田”“田家喜种之”之句,却隐隐含有自期的思绪在
——
从东坡的人生看,我觉得是这样的。但东坡说桤木是散材不堪用,其实还是有所不知,桤木的声音特性很好,常被用来制造电吉他的琴身部位,当然这是现代知识了
~
我因与桤木有交集,读杜甫的桤木诗,还读了杜甫之前的杨雄和杜甫之后的东坡,我觉得他们虽然不见面,但心灵有想通,文字有关联,也可以算是一个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