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副刊情结

(2018-08-27 14:59:40)
标签:

杂谈

副刊情结

于正而言,副者,从属也,偏安也,帮衬也。

我从小读报,基本只读副刊。我觉得副刊比正刊有趣,活泼。这与我从来不在中心,处于边缘有关。

最近看到龙应台说,报纸副刊乃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养份,及接触各种文化信息的渠道;而副刊在每个国家的文化史、社会上都应发挥着影响作用。一些著名作家有作品发表时,通常会刊登于报纸副刊。

这使我想到,鲁迅与《中央日报》副刊,胡适与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赵超构《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端木蕻良《汉口大刚报》“大江”副刊,艾芜的《重庆大公报》“文艺”副刊,胡危舟的《贵阳力报》“文场”副刊,熊佛西主编的《南京大刚报》副刊,直到蹇先艾主编的《贵州日报》“新垒”副刊、方敬主编的《贵阳大刚报》“阵地”副刊,这些副刊在中国报业的副刊史上都是有记载、有影响的。

看来,有报纸以来,就有作家与副刊的亲密接触。

据说,英文报纸没有副刊,但是,在德文报纸里,副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首屈一指的《法兰克福汇报》里,副刊更是自成一霸,副刊和正刊一样,是独立的一整叠,我在法兰克福见过,他们每天有三四个全版的副刊。要了解德国的知识阶层对什么事情关心、有什么样的品位,《汇报》副刊成为一个标识。

难怪,著名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我与贵州日报的副刊有长久而亲密的接触。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1954年的贵州日报上。那时我13岁,小学没有毕业。我与贵州日报最早的副刊“乌江”,后来的“娄山关”直到现在的27度黔地标,似乎不弃不离。大约有六七次是覆盖性的占据副刊版面。从1971年的《北盘江纪事》到2015年的《未名湖畔舞请影》。这可能是一种缘分。

龙应台最近以《从副刊看文化心灵》为题,作了一次演讲。有感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充满信息的互联网出现、媒体渗进更多图片和影像等,使得报章副刊变成图片多、文字少、题材狭小,处于边缘化地带。例如,近年香港报业改革风盛,副刊版面有缩、有改、有裁。《人民日报》编辑、作家李辉说,“现在副刊和文学的关系,和作家的关系是越来越遥远。新闻对副刊的渗透甚至取代使副刊的文化品位失却。副刊大多变成了快餐文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内地报纸副刊的篇幅和气度不大。“

这大约是副刊的一种境遇。曾经风光无限,深得读者之心的报纸副刊,近年来出现衰落趋势。多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发展模式,在摸索中。面对丰富多变的现代生活,面对快速更新的现代资讯,报纸副刊也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寻求生存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也有不变的。

《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是目前市民报中历史悠久的副刊,60多年的时光流转,它被锤炼成一个品牌,生长成一棵文化积淀深厚的大树,发展成晚报综合性副刊的一个值得分析的标本。

这自然非一日之功。

我寄希望于27度黔地标副刊,不要弱化副刊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一个强调注意力经济的年代,在许多报纸的版式频频变脸的躁动中,副刊需要追求的是兼容并蓄、广博丰富、雅俗共赏的风格。

报纸的生存模式不是单一的,的生存模式也不是单一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多元,关键是要看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对目标读者群的判断,对报纸定位的确认,以及对报纸与网络的差异的把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创性和个性,没有完美的公式可以普遍都适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至暗时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