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欣

(2013-10-06 23:26:11)
标签:

杂谈

南国秀木


我注意张欣,是读了她的小说集《城市情人》,她写了当代都市丽人心灵的疲惫与无奈。生活多元,文学亦多元,不能让所有作家都像马尔克斯那样去写《百年孤独》,都像张承志那样去写《心灵史》。
小说集被朋友借走,泥牛入海。可见张欣的小说是有读者的。
不久,我去北京公干,向李国文先生说到想向张欣组稿,李老师说,他了解她,和她一起出国,她文笔不错。
求证后,我便与文艺编辑室主任莫贵阳去了广州。
市声轰鸣,溽热无涯,广州“一地鸡毛”。一个出生北京的人却在这儿安身立命,精心写作,她便是张欣。

张欣面目佼好,很文静,很亲和,也很精细。她向我说起了三元里、旺铺,早茶,她请我吃当地的“煲汤”。说话之得体,点菜之熟练,看出她对这城市并没我们的不适。难怪,她的小说是南国的生活节奏,南国的流行风和口头语,南国的欢乐和哀伤,南国琐碎浮华、流丽大千的写照。
研究者说:张欣不写城市,张欣便不是现在的张欣;城市没有张欣的小说,便会失去一片五彩的精神天空。
她正值写作旺盛期,《爱又如何》,《浮华背后》,《婚姻相对论》,《今生有约》,《掘金时代》,《你没有理由不疯》,《深喉》,《谁可相倚》,《岁月无敌》,《梧桐,梧桐》,《泪珠儿》,《依然是你》,《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短篇、中篇、长篇,这就是张欣不辍的奉送。她把商业社会人际关系的奥妙揭示得非常充分,把当今文学中的城市感觉和城市生活艺术,提升了一个高度。她的作品英雄缺位,普通人成为主角。她既有浅浅的愁思,还有淡淡的哲理。如果说现代都市物欲横流、真情匮乏,张欣的文字,不啻给凡俗人生增添了一缕春风,一抹亮色。
第二次见到张欣,是在作代会上,我们都下榻京西,大有故友重逢的亲切感。我看她精神饱满,其乐融融。我们曾相约喝茶,但她失约了。第二天她就陪罪,说一位同行情感纠缠,痛苦不堪,她劝说安慰去了。她说,其实,哪一个人没有伤痕,等待倾诉?可哪个人能够真正得到抚慰呢?因为相好,她不能不去。我理解她们的遭遇。张欣就是用热眼观察人生,对人生倾注脉脉温情,有她不失温暖的叙事方式,当然,更多的则是对都市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的解剖,描绘了一个斑驳陆离的都市世界。
她的小说不断被改编为电视剧,成为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谁可相依》、《浮华背后》、《爱已成歌》、《致命邂逅》、《为爱结婚》十多部小说上了荧屏,当红的陈道明、宋春丽、孙红雷、陆毅、袁立、梅婷一批演员演绎着她的故事。我手持遥控器的时候,她的名字不时闪过。
艺术是往心里搁事儿,娱乐往外掏事儿。张欣二者皆备。她陶冶着观众,娱悦着观众。
有一年,我经广州去台湾,张欣来送我,给我买了一大堆荔枝之类的热带水果。我说,你傻呀?这水果怎能出关?她说,那你就把它吃了再出关。我说,你喂牲口呀?我们哈哈一乐。结果,这些水果居然过关了。我想,这张欣总是个幸运女子,她不是说作品也要有运气?
张欣是现代社会里一位不知疲倦的歌者。后来,我收到她好几封来信,多是她的创作提纲。张欣还是多以感情的纠葛为经,以精神人格与价值追求为纬,编织着一个个神情哀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她还是爱把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送给读者,而不是传播那些大而无当的哲理和观念。她用笔书写时,总爱用我不喜欢的涂改液。信笺上像打了些白色的补钉。
她的新作《夜凉如水》在《收获》上发表了,一贯的行云流水,一惯的时尚元素。出版单行本时,张欣将题目改为《锁春记》。封面上是王尔德的名言:“只有聪明的女人,才会犯骇人听闻的错误。”张欣说,我身边有许多女人,她们封闭自己的内心,越是衣食无忧越容易进入一种幽闭的状态。张欣还在女人国里探索着,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直指内心,她有面对绝境的勇气。
就个人来说,我喜欢纯粹的文字,也不拒绝通俗。各种形式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张欣这株南国秀木,自然在我视野内。
许久没见张欣了,算来,她也过了知天命段位,不知她是否精力依旧,才情依旧,风采依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张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