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之谐趣
(2012-10-31 10:40:31)
标签:
文化 |
碎片化之谐趣
读胡洪侠《书情书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戴冰君把胡洪侠再版的《书情书色》分别送了学洙老师和我,是让我们共享胡洪侠读书之谐趣。
这的确是一本东采西撷,亦正亦邪的,相当散淡,也相当精彩的、碎片化的准读书笔录。读着这些东零西散文字,令人闻所未闻,大开眼界,妙趣横生,开怀大笑。稍事冷静,又能感知如作者所说,它是供爱书人烤火暖手的一星炭火。
我曾经说过,读书是一种温暖,是让人心灵安顿。这话无大错。书与人的关系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人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故事、情怀、思索留于笔下,传递给别人。而读书人则是依了习性、嗜好而读罢了。迷恋者如博尔赫斯,他说如真有天堂,该当是图书馆的模样。其实,不读书历来大有人在。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读书人即使造反,也难称王称霸。至今,时代很冷峻,斯文多扫地。不读书者,照样生活滋润,照样如椽大笔写春秋。说是悖论,说是匪夷所思,也只是一说。
读书是有冒险性。上路了,不敢说前面是索然还是惊喜,有可能是被“谋财害命”。胡洪侠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快乐、有趣的版本:
娶妻讨书。一个女孩借你的书,迟迟不还,你心急如焚,不知该如何讨回自己的书。《被解救的楚克曼》一书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楚克曼的兄弟想从一个女孩子手上讨还欠书,只好娶了她。
书痴大盗。美国爱荷华州的斯蒂芬·布鲁伯格,因爱书而偷书兼藏书的书痴大盗
藏书家忧郁症。法朗士说藏书家忧郁症的病因是,他们恨不能把全世界的好书都塞进自己的书柜中去,由于这个梦想不能实现,他们即使拥有了许多好书,也还是在幸福中饱尝无穷的痛苦。
书为媒。路易十四之子蒙道西埃爱上了蓝色沙龙女主人朗布意叶夫人的女儿于丽,追求十几年,一六四五年成婚。蒙道西埃的求爱招数是献给于丽一本诗集,题名为《于丽的花环》。书共二十九页,极其精美华丽;每页绘一朵花,花下是一首诗。诗作者皆当时蓝色沙龙的座上客,诗人、作家。书流传至今是爱情的独特见证。
书与墓志铭。旧俄时代彼得堡的书商伊万·季莫非耶维奇,死前即为自己撰好了长长的墓志铭,把碑石各面全刻得满满当当,还在第三、第四行之间刻一个拿着书本躺在石碑上的少年。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这里的坟墓排列成行,犹如书店里陈列的书。它们的页数有多少,你们看得到;每本书的标题也清晰可见;而书的内容,将在那边被公正、仔细地研读。
……
多年来,图书阅读持续走低。网络阅读、博客阅读、电视阅读、手机阅读、微博阅读……成为时尚。这是阅读的多元时代。浅阅读缘于信息收集、浏览需求和文化消费,也无不可。王蒙最近说,微博很可爱,如果说一个国家的书没有了,只剩下微博了,以后我们上课也改成微博课,每节课15秒,这是没法想象的。我以为,这个文化泛漫的时候,读胡洪侠《书情书色》,会有些别样的感悟,也说不定。
《书情书色》的装帧设计格外别致,尤其藏书票值得玩味。Lecampion,出生于旧俄的艺术家,本书收入他设计的藏书票,既有法国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包豪斯般流水线的简约线条,明快,干练,既迷人,又不媚俗,题旨大约是治学固然趣味盎然,放荡更让人更让人精神畅快,与全书默契。画家卫建明的配图,叹复惊喜。
《书情书色》不经典、不高端,却轻松诙谐,诸君不妨一试?
2011-11-28
《书情书色》
作者:胡洪侠
出版者:中华书局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