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士光无恙

(2012-08-17 20:07:23)
标签:

文化

士光无恙

                    

 

《今生》的新书发布会,主人何士光迟到。场下几乎座无虚席,他姗姗来迟。啊啊,这才是士光。其实马沙是不用解释的。那次文联开会,我迟到,悄悄末座。半个小时后,士光睡眼惺忪才到,“莫道我行晚,更有晚行人”。他在贵大念书,上课迟到更常有,脚下还拖了一双木履……

新书发布会在美少女的提琴演奏后,士光出场了。几年不见,也显了沧桑。记得中学时,他坐第二排,常常回头来和同学讲笑话,一付调皮模样。记得大学时,他满脸愁容,却精力过剩。他给我说,钻进名著中去,就是另一个世界。记得他在琊川煤油灯下写作,自称在稿纸上“巷战”,血气方刚……

他记忆依旧的好。他站在台上说;“我写的文字是背得下来的。”跟着,他顺畅地把《今生》尾页的一段文字不拉一字地念下来:“你活着,一生一世,跟随在人们的身后寻寻觅觅,拾掇自己的点点滴滴,到了后来,对于这个世界和生命,就最终也得为自己作出一个回答,替自己拿定一个主意……”

啊啊,这实在令粉丝景仰、入迷。

那年,我们在京西宾馆开作代会,同住一室,士光说高尔基曾经把契诃夫晚期的作品,比喻为秋天的阳光,明亮,温和,有着淡淡的忧伤。说明亮,足以明察秋毫之末;说温和,浸透着一种博大的爱;说忧伤,是因了俄罗斯的庸俗和不幸。

这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今生》的序很长。有一个女人贯穿其中,从少女到拾荒老人。士光说他注视了他一生。说到这里,士光情不自禁笑了:“被一个人注视一生,很可怕呵。”这女人还是少女时,士光是这么写的:“那时候在我的心里,她是那样的美好。她的连衣裙,她的垂着流苏的书包,还有她家居住的院子,也都那样美好。那院子终日都紧闭着,门楣是绛色的,要是哪一天,我偶然透过正半开着的门扉,能往那庭院里瞥上一眼,看见一些窄窄的青绿的叶片,那是夹竹桃吧”。

 那时,我和士光都住在正谊路、会文巷交汇的地方,就是他的《城市与孩子》描绘的那条低矮、破旧的小巷。士光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个少女,也有说不清的缘由。跟着,大学、下乡返回这条小巷,他都会不经意碰见、抑或想起她来。直到在天桥下面,看见拾荒的老人,居然就是当年的少女。形而下看,是从盛开的美到凋谢的美?形而上说,是指成长、人生和命运,揭示世界和生命的真相与奥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没法说清了。

   《今生》这部长篇散文讲述生命真谛,企图把东方的佛学文化和道家文化重新诠释,这同《如是我闻》皆为他后期作品。比起前期的《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远行》来,仿佛判若两人。

士光曾经给我电话,说写了部《如是我闻》的长篇,我和家萃一起去他家看稿,家萃与他大学同班,我们围着铁炉喝茶。我说起《乡场上》,士光仿佛不屑。意思是,那只是一种策略。我说,我欣赏《种包谷的老人》的稀薄叙事,以一种清冷的笔调,把与世隔绝的寂寞、苍凉写出来了,其实呢,种包谷的老人没有什么故事。士光得意地说,淋一瓢粪水,写三千字,这要点功夫。

士光的谈兴在《如是我闻》上。他叙说了他练功得道的种种开悟,走火入魔一般。我说,如是我闻》能称为小说吗?结构小说不是你的强项。《种包谷的老人》,准确说是散文,一万多字的小说,没有悬念,没有高潮,甚至没有情节,有的只是功笔的刻画。《城市与孩子》,优势是你营造的艺术氛围,那种萦绕在叙述中的情愫。你的长篇小说《似水流年》,也不像小说。他说,汪曾祺也写得平静,从容,淡雅,也号称小说。这很难划分。

士光还说了这样的意思:我历来不囿于讲故事,当然,会讲故事是幸运的。我注重自然散淡又不乏张力,这样反倒韵味十足,无论以哪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终极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终因诸多原因,《如是我闻》交到海南出版去了。

士光说他得道后就吃素了,不喝酒了。一次,中国作协林斤澜老师来贵阳,我给林老师安排饭局,士光也来了。我们喝茅台。我说,士光,敬林老师一杯?士光欣然:“林老师来,我当然要敬。今天我破例了。”

《如是我闻》出来后,一次见士光,他见我脸肿,问我何故?我说牙痛。他说读一遍《如是我闻》就不痛了,结果无效,可能我读得太粗糙,尤其是大段引用的经文。

《今生》主体是《烦恼与菩提》。士光在发布会上说,“活着仅仅是因为活着,找不到理由活着,也找不到理由不活着。正在被这种迷茫悲伤笼罩时,机缘巧合下接触到道教文化,一下子被吸引,一头钻进去,才发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那些儿谈佛讲道的部分,我始终膈膜,对他篇幅浩繁、絮絮叨叨的诠释精神倒也钦佩。

从《飞吧,蓝雁》《风雨乐陵站》《秋雨》起,士光的文字没有离开我的视线。

1994年,士光在我的散文集《独自凭栏》序的末尾说:“法者筏也,就让文字为我们作筏吧,惟愿只在今生今世,即能把我们渡过去。到那时候,比如舍船而登岸,这文字也就是要舍去的。”

《今生》的副题是经受与寻找,是的,无论上了几重天,我们最终都要舍船而登岸。

 

2011-12-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跪着听的音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