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标签:
情感 |
分类: 往事如烟 |
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这个西方的节日,慢慢地也被中国人接受。现在,国内过母亲节也很是热闹了。
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离我们远去,转眼也十几个年头了。但我的脑海里,母亲的形象在始终没有离去。
一生平凡的母亲,在我们心目中,是一座丰碑。
父亲英年早逝。父亲过世时,母亲只是一个家庭妇女,而我们兄弟姐妹都还在学校读书,全家没有一人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我们的天真的要塌了。母亲哭得昏天黑地之余,毅然挑起重担,撑起家的一片天。
在组织的帮助下,母亲走出家庭,从临时工,合同工,再转为正式工,咬着牙,埋头苦干,靠着打一份粗活,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全家继续前行。
在那些日子里,母亲确实非常不容易。父亲在世,人们都称母亲“X太”。在解放后,还被称为太太的,恐怕很少了。父亲去世,母亲“屈尊”去做临时工,干的是粗活,体力劳动,只是为了撑起这个家。母亲一生善良,与世无争,所以,在单位不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为了这个家,她只能苦忍。各种辛酸,只有自知。
每天早上六点,母亲已经离家去上班,晚上七点才回家。家里到单位,走路才五分钟。
每月工资26元,要抚养6个孩子。当今几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都喊辛苦,母亲当年的压力,彷徨,可想而知。
母亲的微薄工资,勉强够买米的钱。而菜钱、日常开销、学费、、、、?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等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为了补贴家用,我们则从小也在课余,做些家庭手工;到了暑假,去做有酬劳动,赚取微薄收入。
家里虽穷,但母亲坚持自食其力,绝不向国家伸手。记得读中学时,家庭困难的可以向学校申请助学金,每月补助三块两块钱的,可母亲每次都不同意我们填写申请表。
随着时间推移,大哥二哥去插队,大姐大学毕业,再后来,我们一个个都从高中毕业,有份工作糊口(插队也是工啊)。家里的情况逐步改善,母亲的压力也慢慢减轻。看着一切都步上正规了。
“邓大人”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也是幸运,我们兄妹三人竟然同时考上大学,一炮而红,轰动小山城。母亲在单位,更是容光焕发,扬眉吐气。可是,接踵而来的是经济问题。虽然那时读大学不用交学费,但三人同时读大学,经济上的压力还是显而易见的。而此时的母亲,年龄已经接近六十。远远超过女工五十岁退休的年限。单位一再催促母亲退休,母亲拒绝了。单位也算是“通人性”,没有强行要求母亲退休。就是以要供我们读大学为由,母亲一次次推迟退休,直到我们大学毕业,母亲才正式退休。此时,母亲已是六十三岁高龄。她“享受”了“超干部”待遇。
母亲以自己的辛劳,支持着我们的前程和事业。即使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母亲还是坚持让我们上学。最终,六个小孩中,四人大学毕业,两人高中毕业,没有一个缀学。在那个年代,高中生在人口中的比例,要比现在的大学生比例还低!
母亲一直干的是苦活,脏活,累活。母亲退休后,她原来一个人干的活,要聘两到三个人干。对此,母亲后来回顾起来,也是感概万分。
我们大学毕业后,兄弟姐妹分散各地工作生活。母亲也这家住住,那家歇歇,享受着她的晚年生活。在我没成家前,每年假期,我都要回到小山城母亲的家。而每当此时,母亲如在外地,必定在我回来之前,风尘仆仆地赶回自己的家中。她对挽留她的兄长说,“不能让至靓没有家”。是啊,母亲在,家就在。母亲的家,永远是孩儿避风的港湾。现在每每念叨此事,心里还是感概万千。
虽然母亲在各儿子女儿之间走动,但她坚持自己独立生活,不依附哪个子女住。不给子女添“麻烦”。我们也尊重她的选择。
在过完她的七十九岁生日后不久,母亲在自己的家中病倒了。送进医院抢救。在医院抢救治疗了半年多,母亲最终还是撒手而去。
母亲走了,家也散了。虽然兄弟姐妹之间还是和睦相处,相互问候往来,但毕竟是各自有各自的小家,而父母健在时的传统意义上的家,那个“大家”,还是没了。
世事沧桑,家庭的聚散,都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但每到母亲节,想起自己的母亲,还是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