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印象及迷团

标签:
欧洲自由行罗马旅游 |
分类: 周游世界 |
到达罗马,从飞机场到市中心,多数人选择坐火车,快车需时约30分钟。
有点意外,购票时,竟然不收信用卡,只收现金。接下来的消费,多数也是现金交易,我的信用卡直到游览梵蒂冈才第一次开张。意大利人不喜欢用信用卡?商家为了省下信用卡公司收取的服务费而拒绝信用卡?收现金为了逃税?总之,疑问多多。
坐在火车上四处张望,沿途的景色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毫无异议的,我们是第一次到罗马。说熟悉,是因为怎么看着有点象纽约,又有点象中国。墙壁上的涂鸦一路伴随。我原来以为涂鸦是纽约的特产。而住房楼上窗口飘扬着的“万国旗”,感觉又象回到了中国。以前国内为了“万国旗”曾有过激烈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一方认为丢中国的脸。现在罗马,看到老外不是一样也有“万国旗”?似乎这个问题讨论不应上升到国家形象的层面。事实上,户外自然晾干衣物,节能环保,太阳光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好处不少。存在的只是审美和隐私问题。美国基本上都用烘干机干衣,鲜少见户外晾衣(不是没有,我的邻居,一个白人老太太,偶然也会户外晾衣)。能源消耗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罗马最大的广场(实际上是一个公园),我们看到了两个露天电影场,钩起我们小时候看户外电影的回忆。多少有点意外。罗马人的生活形态与中国人还是类似的,天热时户外看电影,凉快。票价不贵,5欧元。
在罗马闲逛,街道狭窄,很多街道实际上是小巷,行人稀落。只是在著名景点附近,才见人群熙嚷,充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市面上基本上看不到横冲直撞兜客的出租车。据了解,罗马不允许随街招手叫出租车,所有出租车都要预约。少了在街上兜圈的出租车,交通流量大减。从市面上看,无论街上跑的,和停泊在街道上的,似乎私家车不多。印象中没见有什么停车场。城中也不见加油站。在罗马三天,从没见过交通堵塞。对习惯了大都市交通堵塞的我们,倒是觉得很稀奇。有点迷惑,到底罗马算不算大都市?
感到奇怪的还有,转悠了那么几天,自以为罗马城也走了不少地方,可愣就没见到大型的商店,超市什么的。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小商店,数十平方米的店面,商品种类不多。不知那些大型商店躲哪里去了。也许,我们走的是老城,老城必须保持古老的面貌,不允许现代商业经营?我的未解之迷之一。
绿化是一个问题。罗马城内树木、鲜花和草地都是稀罕之物。绝大多数的街道都没有路树。所以说,罗马的绿化不怎么滴。有些小巷,各家各户门口的“花盆”种一些小植物,有点沙漠绿洲的味道,算是为“石屎森林”添色了。虽然树木不多,但却很有特色。那些“松树”(看似,不敢肯定)有着光溜溜的树干和浓密的树冠,象一个个矗立的巨大“蘑菇”。
在万神殿前广场,遇上一伙人在政治示威。他们打着乌克兰国旗,举着(挂着)漫画,随着扬声器声嘶力竭地有节奏地喊着口号。漫画中,他们把俄国描绘为恶魔,把普亭比拟成希特勒。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喊什么,但从漫画中,从他们的激昂表情中,可以猜出他们在诉求什么。一辆警车停在离示威人群十来米外,只有一个警察在静静地注视着他们。仅此而已。这也算是西式“民主”的一次演练吧。 只是疑惑,他们是不是找错地方来表达他们的诉求。在神殿面前大吵大闹,就不怕打搅“神灵”的安静而受“惩戒”吗?这里的人群都是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或许他们认为游客可以把他们的诉求带到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听懂他们?有点矛盾。
在罗马街头,特别在一些著名景点周围,有一些长流水的水龙头。那是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不少游人在那里接水饮用,灌瓶带走。既能解渴,还省下不少买水钱。很贴心的便民措施。
罗马不愧为古城,历史底蕴深厚。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各个时期的遗址、建筑。印象深刻的是不少建筑物上的装饰浮雕,人物雕塑。也许是我偏爱雕塑的缘故?
不知是不是因为教皇就在罗马城内,在罗马街头我们还遇到过一些修女。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时间一下子倒退了几百年,回到中世纪的罗马街头。
公园里的露天电影场
发生在教堂旁的血案
卖炒板栗的小贩,灯具的栗子装饰物有特色
街头甘露
小商店
摆地摊
街头随处可见雕塑
“大蘑菇”
街头的修女
等巴士
小小珠宝店
为乌克兰呐喊,俄罗斯套娃代表俄国,挺传神的
卖画的艺术家(也许是职业小贩,根本不是艺术家)
小巷
深夜的罗马街头
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