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年前春节期间的新冠疫情爆发,巧巧提前结束了春节假期后,就再也没来过爷爷奶奶家了,一来疫情原因,跨省出行,手续繁杂,二来高中阶段,学业紧张,任务繁重,也无暇过来度假,直到高考结束。
为了迎接巧巧回乡省亲,我已经提前将家里进行了大扫除,比过年扫尘还认真。包括犄角旮旯,甚至楼梯的每个台阶,每个把手、卫生间的台面,力求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氛围,让她觉得,这三年以来,家依旧保持着原来模样,随时欢迎回家。
自打爷爷奶奶听说巧要回来看她们,激动不已。最近一次见,还是去年奶奶来南京看病出院后在南京小住的那段时日。刚开始跟他们说此事时,奶奶既开心又为难,不为别的,只恨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全身心地招待亲孙女。因为脑梗后遗症,导致左手做事不便,家里的很多事都改由爷爷来完成,奶奶只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在奶奶的观念里,这样巨大的落差是她自身难以接受的,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接受这样的事实。这就是“老伴”最大的意义所在,为了彼此,愿意改变,相互扶持,携手一生。
当我告知,巧巧虽然高考结束了,但后面还有很多安排。这也是在两次重要的活动间隙,挤出时间过来一趟。时间不长,也是考虑到不给爷爷奶奶添太多麻烦。这才是真正的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记挂,彼此包容,彼此体谅。
就连散步的邻居经过我家门口时,也都会提及此事-“孙女来看爷爷奶奶啦”,替爷爷奶奶高兴。而且也都知道巧巧刚结束高考,纷纷送出祝福,相信金榜题名的时刻很快就会到来。这里的邻居才是真正的邻居,与城里的鸽子笼式的邻居,大相径庭。张家长李家短,全都门清。“有事您说话”在这边是最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帮着浇个水啊,喂个鱼啊,都是一句话的事。互相送自己种的菜,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次,巧巧没有任何的作业,也没有任何的压力,纯放松而来。尽然提议打麻将。听起来像个小赌棍,与巧巧的身份完全不相符。殊不知,这也是孝顺的一种体现。
以往一家七口在一起过年时,麻将可是传统保留项目。只在大年初一这一天,陪老人开心搓几盘麻将。
巧巧的这个提议非常投“奶奶”的所好。不是过年,胜似过年,让爷爷奶奶很是开心,这从他们打麻将的过程就能感觉出来。什么是孝?常回家看看,就是最简单的孝,什么是幸福?有家人的陪伴,就是最简单的幸福。有句老话讲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当一个人步入老龄化阶段,在吃穿住行上得要求会越来越低,甚至低到让人心疼的地步。他们没有别的追求,只求子孙能过得好,过得幸福。他们也不敢奢求子女能常伴左右,毕竟忙工作的人要忙工作,忙学习的要忙学习,孰轻孰重,拎得清。而且作为过来人的她们,非常明白,只要自己健健康康的,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巧巧省亲的第二天恰逢“父亲节”,这些洋节,在国内还是很有市场的,不管你想不想过这样的节,听起来就觉得暖暖的,充满人情味。
巧巧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公开示爱“照片中的娃已经从0岁长到了18岁,而爹居然还在穿20年前婚礼上的西装,时间催我长大
但似乎并没有催我爹变老,爸爸,父亲节快乐”,配图是几张参加成人礼时,并肩走成人之门时的抓拍照,清晰度有限,不过抓拍的很好,表情非常自然。若不是当事人,也会被这样温馨的照片所感动。
中午回宁,一起雨中游鸡鸣寺,就算是“父亲节”的亲子游吧,虽然有点狼狈,雨打衣衫,在回廊里一起躲雨时,看到了瓢泼大雨的混着屋檐流下形成的“雨帘”,再配合寺内远近不同、高低错落的古建筑,“无边风景一时新”,很有电影的感觉。
到家后,在老婆暂未到家的空当,我亲自下厨给小主下了碗馄饨。由于平时这些事都轮不到我来做,厨房也不是我的主战场,所以我是参照图文说明,现学现做的。不一会,“爸爸亲自煮的馄饨”就出锅了,深得小主夸赞,作为父亲的我自然骄傲得很。能有这样的一段美好的经历,让我对这个“舶来节”有了些许改观。节日只是个名,参与过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