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一模和二模之间,找准机会来了一次月考。
之前也曾说过,每次考试,除了分数之外,我最期待的就是作文了。巧巧考场上争分夺秒、奋笔疾书的限时写作,于我而言,就是轻松愉悦、毫无压力的"美文赏析"。每每看到自认为写得还不错的作文,我也会很开心。无论阅卷老师实际给了多少分,在我这里都是高分。通过这些流畅的文字,旁征博引的事例,甚至我听都没听过的古诗词,会让我觉得这娃平时的杂书没少看啊。
这次的作文也让我立马有转载的欲望。特别是结尾部分,各种短小精悍的好词好句,排山倒海似的一股脑地涌来。其中有主旋律媒体曾发表过的文字,有熟悉亦或陌生的古诗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彰显文化底蕴。巧巧,请收下我的膝盖,在考场上还能做到思如泉涌,引经据典,实在是佩服佩服。
《于蹊径寻真理,于不爱处求风光》
鲁迅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是啊,所有蔚然成风的事物,也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步步积累而成的。所以我们要敢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有人说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主流,"自成一派"是"逆鳞",其实不然。"少数服从多数"只是治理国家、规范社会运作、减少人民群众矛盾的有力"武器",而并非束缚人们趋向"同质化"发展的锁链。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打破边界又重构边界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的。所以,我们仍要,且必须要具备另辟蹊径的勇气与独树一帜的能力。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伟人于蹊径寻求真理。大禹没有沿袭父亲垒土筑墙"堵"洪水的策略,而是尝试了新方法-"疏",一劳永逸,百姓再也不用担惊受怕;钱学森突破性地提出了"导弹要轻"的设想,成功解决了困扰我国科学家的"瓶颈问题",将我国军工业发展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袁隆平,不畏权威,坚定地研究杂交水稻,终于打破学界固有认知,研制出填饱世界人民肚子的超级稻。。。如果不是他们于蹊径不断追求真理,我们或许还要经受饥饿和洪水,中国或许仍旧抬不起头。因此,我们要敢于在蹊径不断钻研与发展,也许"真理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当今社会,行业林立,但你了解行业的开端吗?现今如日中天的电商行业,在马云创业之初屡遭碰壁。无人看好,无人投资,众股东里仅有一人投赞成票。但马云坚定地在世人不看好的行业耕耘。不但后来的他一度成为"中国首富",而且带动全社会进入"物联网"时代。马云说当一件事征询十人意见,十人同意,这件事就不要做了;九人反对,一人同意,这件事就可以做。马云选择了世人不爱处,最终求得了风光。我们也要独具慧眼且不动摇,终有一天"守得云开见月明",世界豁然开朗。
作为肩抗新时代发展重任的青年,我们要具备另辟蹊径的勇气和独树一帜的能力。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哪怕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终将会在蹊径和不爱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做少数人,造福多数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