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矫首而遐观

(2022-09-14 10:49:10)
       昨晚,巧巧带回了语文试卷。我在沐浴更衣后,拜读了她的这篇满意之作,甚好。在征得作者本人的口头应允后,刊登在我的博客里。
       这次的作文分成了"一小一大"两个作文。小作文满分10分,以"争辩又开始了"为开头,描写一段父母关于孩子教育理念存在分歧而争执的场景。内容全凭巧巧想象,写得倒也中规中矩,基本符合要求,拿到了8分。大作文满分50分,是个材料作文,题目如下"如果你问一些年轻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的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
       巧巧自拟的作文题目就让我刮目相看,读了几遍,才大致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对出处却一无所知,总之就是"不明觉厉"。文章段落清晰,论点论据很丰富,首尾呼应 。文中还不时旁征博引一些名人名言,名家故事。好似在项链上点缀了若干的钻石,熠熠生辉,提升了不少档次,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娃平时读的书还挺多!"
       虽然尚有美中不足,有待提升的地方,但是作为一篇当堂作文、考试作文,已经很不容易了。反正换做是我,肯定是"榨"不出来的,这一点比我要强许多。
      虽然最后作文只得了39分(百分制的78分),但是经巧巧班主任的亲自鉴定,值得40起。我猜,也许这1分是扣在书写上吧。好了,不啰嗦了,接下来就全文刊登巧巧这篇我心目中的优秀作文。
     
                                                                         时矫首而遐观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说不清父母的生日和电话,他们记不得对门的邻居是谁,他们想不起身边人的困难,这就是“附近的消失”。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大隐隐于市,不问苍生不问世事的隐士之风嘛。其实不然。“附近的消失”是内心的自我屏蔽,是对人际关系交往的轻视,是对生活热情的丧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不生活在世外桃源,也并非与世隔绝,“附近的消失”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恐非一件好事。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日渐猖獗的呢?我们又该如何从中救赎呢?

        我认为,个人的忙碌是“罪魁祸首”。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的疲于奔命,每周“九九六”的不得喘息,让许多人觉得力不从心,无暇关心其他。回家只想倒头就睡,这似乎已成年轻人的标配,社会人的常态。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家的概念渐渐地只剩下床。身边的一切渐渐从记忆中远离直至消失。然而,再忙碌,也不能丢下家庭与生活的热情。每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都倍感温馨,虽然杨绛先生没能享受到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因为曾经和家人度过的每一时刻都充满了爱,他也不曾遗憾。人活在世,就算再忙,也请不要忽略了身边人。

       其二,是个人主观层面上的不愿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很多人的行事准则。有人也曾批判“我们教育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可真是一个委婉的批判。所谓“利己主义者”,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仿佛整个世界都要围着他转。他是高贵的象征,而旁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不足关心的小事。然而稻盛和夫曾说:“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诚然,与他人友善,他人才会与你友善。当利己主义者遇困难而发现身边无人愿意帮助时,会幡然醒悟的吧?

        还有一点是社会的淡漠。尘世喧嚣而忙碌,路人行色匆匆,阳光一天一天总变得黯淡,日子一天一天总变得模糊,摩天大楼平地起,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小格子“里不敢逾越半步。

        揆诸当下,身边的陌生人越来越多,陌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古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纵怀雄心壮志,也当从身边做起。又言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应把社会责任感当做道德原则,行为准则,自发选择,融化社会的冰冷,让“附近”重换新生。

        让我们时矫首而遐观,共赏同一片蓝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曙光
后一篇:女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