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的教学案例
(2010-11-10 19:48:18)
标签:
杂谈 |
蒲松龄《狼》的教学案例
师:“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它的情节可以分为几段?我们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生:“(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师:请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
(经过酝酿,合作交流,学生“表演”)以下是几段比较精彩的“台词”:
生:遇狼---天这么晚了!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真有点阴森森的,听说这儿常有狼出没,可别让我碰上了!还好,今天生意做得不错,肉卖完了,只有点骨头了。啊!前面有个黑影子,不会是狼吧?(语气惊恐)啊!天哪,真的是狼,而且是两只,我的妈呀!
生:惧狼---怎么办,怎么办?!对了,扔块骨头给它们吧。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这儿还有几块骨头,给……我给你,都给你,求求你放过我吧!怎么老是有一只狼跟着我?呀,天呀,两只狼一起在追我,骨头没了,怎么办?天要绝我了,我要死了!
师:如果要大家来揣摩狼当时的心态又该怎样描述和表演呢?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再次点燃学生表现的欲望。
师:(鼓掌)“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太棒了,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屠夫遇狼时的惊恐,慌乱,一筹莫测,看到屠夫机智果敢,勇于与狼作顽强的斗争以及胜利后的骄傲自豪;又好像看到狼紧追不舍、步步紧逼的贪婪,看到狼轮流吃骨、假寐诱敌的狡诈。可是,狼再聪明也敌不过万物之灵的人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读、议、思作者最后几句感慨性的话句。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
(请学生看一张是狼“一家三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图片;阅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节选的片段。)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从这里发现了什么呢?你想说些什么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生:我觉得狼也并不可怕,它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有恒心,能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生:狼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团结友爱很有团队精神。
生:我觉得狼很聪明,它们善于思考。
生: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要客观,不同的文章对狼有不同的看法。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