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HR(递归分级认知理论)(个人解读)

(2012-11-11 07:49:02)
标签:

教学法

练习

语言环境

英语

杂谈

分类: 教学理论

RHR(递归分级认知理论)(个人解读)

英语教学

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学习理论

======================================================================

介绍

第一部分 混元教学法

第二部分 四种技能学习路线

第三部分 记忆系统

第四部分 概念和语块

第五部分 练习的维度

======================================================================

RHRLance Knowles提出的教学法的理论,我个人把他翻译为“递归分级认知理论”。因为实在没在网上找到这一理论的对应翻译。这个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人的认知是有一定次序的,语言习得要循序渐进。

Lance KnowlesRHR的基础之上,编了一套软件叫做DynEd,很多机构和小学都在用,我们机构也将引进,所以我有机会学习到并和大家分享。如果看原文的话,会有一些为软件做广告的意味,但这个软件并不是必需的。我只是想介绍这个教学理论,以便家长们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创造出最佳的语言环境。

======================================================================

第一部分 混元教学法

 

这一部分其实是把传统的教学法和混元的教学法做了对比。我列个表格,大家看的更清楚。

 

传统教学法

混元教学法

学习时间分配

课堂30%;练习20%;作业50%

课堂25%;练习60%;作业15%

课堂活动

以课本为主,学词汇、语法

以听说为主,交流和自我表达,做游戏

练习

口语练习很少。

可以利用电脑进行听和说的互动,可以反复练习。

作业

主要是背单词和做题

基本上没有作业,就是强调反复的练习,通过电脑来反复的听说。

教师

讲语法和单词,知识的传授者。

帮学生们操练句型,组织课堂活动、游戏,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本质

通过学习知识和背单词来学习

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熟练

结果

没有培养出来语言的流利度。不能用英语交流。

可以用英语流利的交流。

 

个人分析:

传统的教学法的弊端已经一目了然,不再赘述。其实就是应试教育。不尊重语言的学习规律。

但是混元教学法,如果没有英语学习软件怎么办呢?我设计了下面一个表格,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根据自身情况为孩子建立语言环境

学习时间分配

课外班25%;家教25%;练习50%

课堂活动

学习一套教材,以听说为主,交流和自我表达,做游戏。

家教(有能力的家长亲子阅读)

课外阅读故事,增加语言输入。以表演、讨论(针对故事情节问答)为主。

练习

每天坚持听英语课文,故事等

教师

帮学生们操练句型,组织课堂活动、游戏,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本质

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熟练

结果

可以用英语流利的交流。

 

首先,如果没有英语软件的话,我们用家教或者亲子阅读来代替了。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孩子面对的是活灵活现的人,而不是机器。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单纯的教材学习是不够的。教材中只有基本的句型和单词。所以无法构成丰富的语言环境。现在培训机构一周都是2-4个课时,太少了,必须补充故事。

 

最后,反复的练习是必须的,所以必须养成每天坚持听英语的习惯。每次的时间不用太长,但是要保持频率。个人建议早餐后或者睡前拿出15分钟的时间。或者在上下学的路上听。

 

接下来看看课堂上是如何实行混元教学的。(亲子阅读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或者挑选家教的一个测评标准。)

混元教学其实就是不局限于书本,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刺激大脑。

孩子可以分为视觉型(爱看图片的爱画画的),听觉型(爱听音乐爱唱歌的)和体觉型(爱表演爱跳舞的)。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先根据孩子的类型来设计课堂活动。然后等孩子熟悉了,再进行多种活动,调动孩子其它感官。

比如说讲a dog(一只狗),可以做动作让孩子猜,也可以画图让孩子猜,还可以学狗叫让孩子猜。三种基本的方法。

针对故事的学习,可以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做木偶排戏。

总之,混元式教学法就是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组织多种活动,调动孩子的多项感官来进行学习。

======================================================================

第二部分 四种技能学习路线

 

首先明确一点:语言是一项技能。

是技能!不是知识!也就是说,你即使特别聪明,也没用,因为技能是靠反复的练习提高的。

就好比骑车一样,即使你对自行车的行驶原理再了解,如果不反复练习,也是不会骑。

 

但是有的人方法正确了,练习的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我讲这些原理对于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如果家长明白了,那么指导孩子就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个概念:语块。简单来说就是词组。

我们学习英语应该以词组或句型为主来学习,而不是以单词和语法。

大脑每次处理的语块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表达就越流利。

相反,如果以学习单词和语法为主,那么把单词按照语法拼装成句子就会很慢,表达就不流利,甚至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中式英语。

 

 

语言的学习应该是按照听---写的顺序来培养这四种技能。还是用表格来说明。

口语技能

书面技能

以时间为基础的声音

以空间为基础的文字

只经过大脑一次,时间紧

可以反复看

短期记忆

对于长期记忆的回顾

识别和处理语块

有意识的分析

大脑有压力,语言被练习了

大脑没有压力,语言没有被练习

 

通过以上的表格得出最后的结论就是,特别是在学英语的初期阶段,一定要先听说,再读写。因为听说有压力,压力促使着大脑在练习语言。

如果压力适当,大脑是喜欢分析语言和交流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练习语言了。

 

下面提几点注意事项。

 

1. 给孩子的语言材料要适当,不能太难,不能太简单。这一点看起来普通但最容易被忽略,也最难掌握。因为了解孩子的英语程度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和学生为什么要有磨合期,就是要相互了解。所以如果培训机构说经常换老师可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绝对是胡扯。另外如果是亲子阅读选择读物的话,分级阅读材料就比较好了,因为这样孩子就可以一级一级的按照程度走,而不会担心因为选错了书的难度而影响效果了。

 

2. 教学活动要好好的设计。(自己教孩子要注意,挑选家教的话可以以此为标准。)

宗旨就是教学中不能直接给孩子进行翻译。而是要通过图画,表情,声音去给学生描述,让孩子去猜!这个猜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思考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语言才是练习了。没有这个过程就等于没有压力,大脑没有运转,结果就是很快就忘了。背单词表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背完就忘。

 

3. 听英语的时候最好脱离文本。不看文字,听完一句跟着复述,这样训练效果比较好。但是趣味性就不是很强了。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把握吧。另外注意不要过早的涉及自然拼读。或者如果孩子已经学习了自然拼读,对于文本有依赖,就要脱离课本来进行课堂活动。很多孩子都是不喜欢说,而喜欢看着课文念。这样孩子的大脑是轻松了,但是没有达到语言运用的效果。

 

4. 把语块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语块就是词组,词组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等等。用when,where,who,what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语块来回答,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

第三部分 记忆系统

 

从大脑运作和神经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明英语学习的规律。

首先讲述了大脑的记忆系统。

我们看一个表格。

 

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

事件记忆

技能记忆

长期记忆相当于一个数据库,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储备在这里。需要的时候就调动出来。

短期记忆相当于一个转化器,把所接受的信息通过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事件和事实

获得的技能

有意识的思考

无意识的反应

例如传统教学中,讲语法、规则和定义。属于知识的范畴。

RHR中,把语言作为词组和概念让大脑反复识别和运用。

 

大脑是喜欢思考并弄明白各种事物的,这其中包括分析语言,使其变得有意义。

所以说课堂的对话一定要真诚,要言之有物。一定不能为了学英语而说英语。这就是为什么要设置游戏,因为我们说英语是为了玩。这样大脑就会主动的想去运用语言。有些家长总抱怨,孩子在家不说英语,那么请问,孩子为什么要在家说英语。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是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的。孩子的大脑告诉他,没必要!所以说,如果孩子是用英语而进行一些其它的活动,他的大脑就喜欢去运用英语,这时候,语言是一种工具。大脑对使用这种工具非常感兴趣。

 

另外再说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看一个苹果,大脑的反应不大。但是我们看到一个缺了几部分的苹果,大脑就会调动长期记忆里苹果的摸样,然后在大脑中把这个苹果还原,大脑的这一动作使得我们对于不完整的苹果记忆更加深刻。事实上也加深了大脑对于苹果的记忆。这和欲擒故纵是一个道理。

 

大脑对于一件技能的掌握的次序是 (1)熟悉 (2)识别 (3)理解 (4) 掌握 (5)自动性。

基于以上大脑的运作原理,我们在给孩子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就要按照顺序来。这样孩子的大脑才易于接受。这样孩子才能学得舒服,体验到乐趣。

(1)熟悉 这一阶段,就是给孩子展示,对孩子说英语,不要求孩子做任何反馈。

(2)识别 这一阶段可以让孩子来进行选择,连线或者回答简单的是非题。

(3)理解 孩子可以明白并运用出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运用词组或者句子。

(4)掌握 设置一些游戏活动,即使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使用词组或句子

(5)自动性 反复的练习,以达到再次遇到同样场景,可以自然得表达和交流。

以上我的分析就是希望家长可以理解孩子大脑的习得次序,从而避免在某一阶段错误的要求孩子进行一些练习或者回答一些问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来进行语言输入。这样可以调动大脑的各个区域,主要有视觉区,听觉区,概念区等。眼睛、耳朵或者身体等接触到了外界的符号,然后传输给大脑,然后经过短期记忆的处理变成长期记忆。多元化的输入包括图画、音乐、舞蹈等。

 

======================================================================

第四部分 概念和归纳语块

 

语块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提到过。如果忘了就再看看。

 

我们在这一部分分析一下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来传达信息的。也可以说这些信息承载着各种语言功能。这些语言功能由各种概念组合在一起。而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语块。

 

语言信息概念语块

 

注意:至此,我们就不再细分了。虽然语块还可以分出单词,但是独立的单词不能形成概念。如果大脑处理信息是以概念也就是语块为单位的,那么就会处理的快而且信息量也大。

相反,如果大脑处理信息是以单词为单位的,那么处理的信息就会很慢,而且信息量也小。甚至会错误理解导致无法处理信息。

 

举个例子,She leaves the office at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她每天同一时间离开办公室。

当流利的交流者听到这句话时,他所听到的是34个语块,而不是10个单词。所以她的大脑处理的信息是四个概念:人;事件;时间;频率。这源自于学习者在平时练习时,听到的信息就是以语块为单位的。

而平时以独立的单词为单位学习的学生,则听到的是10个单词,他需要把这10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信息。这个过程中有两点困难。首先大脑需要记住10个单词。这在数量上是语块的2-3倍。另外组合这些单词也需要时间。结果导致语言不流利。

 

在举个日常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复述一句话。

有的学生先是静静的听这句话,然后就可以复述出来。而且可以感受到,他是分语块说出来的。

有的学生听到第一个词的时候,就开始和录音一起说。可以感觉,学生很怕自己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这种学生就是以单词为单位来处理语言的。通常这样复述下来,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他听到的是独立的单词,而不是可意表达概念的语块。

 

了解了以上原理,为了使学生能够以语块为单位,流利的表达信息,或者处理大量的语言信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或者和孩子对话中,以语块为单位给孩子进行语言输入。而不是对孩子说独立的词或让孩子背单词表。比如说教一个新单词“book”,就要说a book或者a red book或者open the red book,在这个过程中,语块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呈现给学生。这个整体的概念中不仅有书这个意思,还包含着这是一个名词,并且是一个可数名词。

a redopen是孩子以前学过的。他可能学过a pen或者是a red car。当他在接触到a red book时,他就知道book是名词,并且是个可数名词。有的家长奇怪,孩子并不知道可数名词的概念阿。事实上,他们虽然不知道可数名词这个概念的名字,但是他们能够感知到我们不说a water 这样就可以区分waterbook是不同种类的单词。

多义词最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when I was young是“当我年轻的时候”。但有的孩子却理解成了“我什么时候年轻?”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把when I was young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而是一个一个词的翻译。

 

2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孩子体会到语块所表达的概念。比如说最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以用when, where, who, what来提问,在对话中,孩子就体会到了语块所表达的功能。例如I get up at seven o’clock.. 可以提问when do you get up? 然后引导孩子回答at seven o’clock.(在7点) 这样孩子就把at seven o’clock 这个语块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了。也在他的潜意识中理解了这是个时间点的概念。而以后当他学到了更高级的时间点的概念比如when my friend comes.(当我朋友来的时候),学生就会替换,说I get up when my friend comes 。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这些语块都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学习了。

 

3语块也是从易到难的。先学习简单的语块,再学习复杂的语块。先学习简单的概念,再学习复杂的概念。复杂的语块可能包含多个概念。这种进阶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的。也就是说不能一直的往高级学。而是要经常地温故而知新。用老的内容去教新的内容。

 

4不要死练,而要活练。也就是说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要有变化,不是生硬的一成不变的练一句话。而是练习表达语块所承载的概念。比如课文是I play basketball every day.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换I play football every day或者I read books every day.在这个替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每个语块所承载的概念,并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表达自己。

 

======================================================================

第五部分 练习的维度

 

再次强调,英语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无意识的表达,理性的思维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除非应试,做题。而在交流中,如果想要运用好这种技能,必须依靠反复的练习。那么该怎么练习呢?练习的标准是什么呢?

 

下面讲讲练习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该如何练习。并且谈一谈如果练习太累,太枯燥怎么办。

 

第一维度 练习的总量

多练习比少练习好。一定要投入大量时间才会有效果。当然这也是有技巧的,要在分配好时间和保持孩子兴趣的前提下。

 

第二维度 练习的频率

高频的短时练习比低频率的长时练习更有效。一周练习三次、一次一小时比一周一次、一次三小时更有效率。个人觉得孩子上学下学路上的时间,或者饭后的时间比较好些。另外还要注意,学英语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中间一定不能断!

 

第三维度 练习活动的质量

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如何学英语更有效。比如说脱离文本训练流利度,或者说多元化的调动孩子兴趣,或者是语块输入。之前说的很详细了,不再赘述。

 

第四维度 所练习的语言的质量

其实就是难易适当,选择符合孩子水平的语言进行训练。不要急于求成,记住语言习得的次序:(1)熟悉 (2)识别 (3)理解 (4) 掌握 (5)自动性。这一点如果拿捏不好的话,很容易对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产生影响。如果掌握不好孩子的水平的,先从简单的开始,慢慢的测试孩子的反应。或者分级读物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按着级别一级一级的学习就可以了。

 

以上是练习的四个维度,家长们可以以此为标准,衡量一下孩子的练习是否有效。接下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练习太枯燥,孩子厌倦了,怎么办?

 

RHR的答案是:当学生无聊时,他们可以改变重点或者转向其它的活动。改变活动可以减少枯燥,并可以使大脑恢复一下。小孩子会非常频繁的改变活动。这使得他们参与进来,应当予以鼓励。过几分钟,他们可能又回到同一个活动中来,并且更积极,注意力更集中。当学生从一项活动换到另一项时,他们的大脑还继续处理着前一个活动。

 

我想补充的是,既然知道孩子会觉得枯燥,何不防患于未然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设计活动,课堂活动,或者是游戏,让英语练习变得有趣。举几个例子,画画猜单词,打节拍唱歌谣,为歌曲加上动作,角色扮演,Simon says等等。其实,只要在英语教学中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爱玩的心,孩子会被你感染,不会枯燥的。

 

其次,施行激励措施。可以施行积分制或者进行积分制游戏。给孩子一些小奖品。人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即使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也会非常专注。

 

举个例子,如何玩“听故事,答题闯关”的游戏。

告诉孩子听完一段故事后,可以答题得分。准备一些纸条写上问题,但是孩子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每张问题纸条的背面写上分数。问题有难有易。简单的问题分数低,困难的问题分数高。那么孩子就会从简单到难,为了分数挑战自己。这不是很有趣吗?这样一来,他就会听的非常认真,总是想把所有听到的细节都记住。

 

最后,注意每一项活动不要玩的太长,适可而止可以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多多更换活动的方式,让孩子忙起来。那么时间就会过的很快。丰富多变的课堂让人感到有趣,孩子沉浸在各种活动中,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孩子非常可爱,如果你给他提供了多种的活动方式,他甚至可以自己想出来新的活动来练习。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