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俗
春节 在小寨,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春节。它寓意庆贺一年之丰收,更是迎接新年之喜庆,是辞旧迎新日。从冬月末开始,人们就陆续做准备,办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做腊菜,杀年猪(年猪以死后猪胸腔内血多为征兆,预示来年广集财源)。大年三十中午就开始贴春联,煮猪头,敬天地,早洗漱,晚间守岁,各家联欢至子夜封财门。
大年初一,孩子要早起迎新,到附近井中取回净水,泡米花茶敬来客,以示新年生活甜甜蜜蜜、团结友爱。初一只吃素,米花茶,汤圆等素食甜食,示意清白,吉祥。家家门面一新,穿着新衣干净整洁,说好话,拜新年。过小年,出行至有山有水之地,敬天地敬山神。初二吃荤,多数人家到老万岁或五郎庙杀鸡卜卦,卜新年之凶吉,还愿祈祷。吃米线饵丝,寓意长命百岁,事业长进,延年益寿。春节期间进行祭财神、祭天地、祭先祖等活动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二三晚上并开始玩灯耍狮子,家家户户都耍一场(家人去世三年内不得进行该活动),以祈求六畜兴旺、家人安康、吉祥如意。舞狮时还伴有从唐朝就传承下来的特色节目装姑娘、打叹并配有二胡等乐器表演,至各家恭贺道喜。正月初八太和街(老妈妈街)有庙会,原先大寨庙在时就兴有,现在演变为交易集市。
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家家吃汤圆,共庆元宵,玩灯耍狮活动熄灯作罢。
清明节 每年清明节,家人带上食物水果干果到坟地祭拜先辈,为祖先扫墓致哀,坟头插杨柳以示后继有人,家人兴旺发达。当天祭新坟,前十天至后十天之间祭老坟。
端午节 为缅怀楚国诗人屈原,因热爱国家,不满秦王暴政,楚王痛之,遭流放,后投汨罗江自尽,有包粽子投江祭祀活动,以此纪念爱国诗人,现在也是团聚之节日。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天,以前人们把从山里取回来的松香晒干,碾细所正掺杂其他易燃物,夜晚人们汇聚到一起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把研制好的易燃物撒向火把,喷出团团火焰,以驱邪除害,取乐观赏,热闹至通宵达旦。现在流行为将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家中,或未将过门的姑娘接到男方家中过节,因此又称“姑娘节”。
七月半 又称献亡节,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家人烧纸点香,把已去世的祖先们请回家中,在这半月时间里,饭前必先祭祖。到十五进行送祖礼节,备酒菜,用簸箕筛子,端至门外,燃香烧纸,磕头作揖送先灵。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团圆节日。届时家家买月饼糕点,晚上各家团先祭月,然后祭天地先祖,便开始赏月,谈古论今,共品糕点水果。还有已婚男方或未婚青年买糖果到女方家送礼拜节。
十月召 农历十月初十,对刚去世不久的家人的祭祀,对新坟三年连续扫墓纪念。http://s15/mw690/0020PLxegy6U8eGHhG6fe&690
http://s12/mw690/0020PLxegy6U8eGKGsbeb&690
http://s3/mw690/0020PLxegy6U8eGNV5Ma2&690
http://s10/mw690/0020PLxegy6U8eGRLbHc9&690
http://s8/mw690/0020PLxegy6U8eGVjb917&690
http://s14/mw690/0020PLxegy6U8eGYSeN6d&690
http://s11/mw690/0020PLxegy6U8eH1O7U9a&690
http://s8/mw690/0020PLxegy6U8eH5BmDd7&690
http://s13/mw690/0020PLxegy6U8eH93Z27c&690
http://s9/mw690/0020PLxegy6U8eHbVPO08&690
http://s10/mw690/0020PLxegy6U8eHgh1n09&690
http://s10/mw690/0020PLxegy6U8eHkOnfb9&690
http://s11/mw690/0020PLxegy6U8eHnZCa6a&690
http://s11/mw690/0020PLxegy6U8eHqKim4a&690
http://s3/mw690/0020PLxegy6U8eHufWW82&690
http://s4/mw690/0020PLxegy6U8eI4qn9e3&690
二月八(犁耙会),是从庙会演变而成的一种交易竹木农具为主的集市。
早些年,丙麻的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之后,便要到盾里去拜谢菩萨的大恩大德。但是,靠汗水吃饭的农民们,即便在佛殿缭绕的香雾中也忘不了盘田种地的事情,他们每每朝拜之时,总要为即将来临的春耕作点打算。那些盛产竹本地方的人们,便编些篮、筐、箩、削些锄把、斧把、犁杖之类的农具来卖。时间长了,人们渐渐淡漠了神灵,庙会怔成了春耕物资交易会了,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作“犁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丙麻山区的农民或挑、或扛、或提各式竹、木农具,从四山八寨向丙麻汇拢而来。一时间,竹篮、竹箩、竹筐、竹笆,堆成一座座小山;锄把、犁杖、扁担,排成一行行长阵;各种小吃,满街飘香,呈现出一派买卖兴窿的景象。近年来,为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每年的犁耙会之后,还组织供应大量的竹木农具外,还组织供应化肥、农药、农械,开设科技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商业部门私个体商贩,还多渠道供应农民需要的大量百货、五金变电、家具、图书、糕点糖果,为传统的犁耙会增添了现代气息。
婚娶 在农村,一般通行以下几种婚娶礼仪:
(一)说媒和拿八字 进入婚娶年龄的男青年或其父母看中某家的女孩子。首先,请人向女方的父母疏通致意,一般要避行3次,意在双方考虑。双方商量同意后,男方请声望较高、能说会道的媒人(男女均可)带上糖、酒等礼品到女方家求婚,同时向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帖,带回请算命先生核查认定,若命不相冲,即准备下一步礼节,否则,即刻回绝女方。原先以上两种礼节分两次,后简化为一次。
(二)杀鸡吃 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经算命先生校对认可后,由媒人通知女方,择吉日正式下聘礼。将手表、钱币、糕点等聘礼送在女方家,并正式提出结婚请求。男方家还准备好公鸡、肉供女方家宴请内亲朋友。
(三) 过礼 在接近结婚前几个月,男方准备好衣物、糕点、酒等礼品,还有钱币、择订的婚姻日期喜柬,由媒人送往女方家,经女方同意后,双方即进入婚礼的筹备阶段。然后到结婚前7日或5日,男子将到内亲、至友家登门邀请参加婚礼。
(四)下茶 结婚前1天,将男方准备的茶、肉、酒、盐等物品送至女方家,所有物品都要张贴红纸。
(五)迎亲 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将所有嫁妆抬回,叫做“搬妆”。新郎、伴郎及迎亲伍吹着唢呐,鸣放鞭炮前往女方家迎亲。朝拜过女方家的列祖列宗后,新郎把守在闺房里已妆扮好的新娘请出,一路吹吹打打将新娘迎到家中。到家后,喂酒人(丈夫尚在有儿女的老年妇女)把新娘牵人洞房,新郎得抢先进入洞房(称抢房),新郎、新娘坐在床边,饮交杯酒,晚上闹新房,说吉利话,迎亲礼仪至此结浆。
(六)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嫂嫂或姐妹将新娘接回家,新郎带上糕点、粑粑到新娘家拜谢岳父母。把礼品送至新娘家的家族中认亲,家族中人以钱币答谢。
丧葬 丧葬,人死后放在棺木上,用两条凳子将棺木置于正面房子的正中心,在棺木下方放置一犁头制邪气,棺木大头子点燃蜡烛,小头子献汤饭。送葬的日子不能犯“十人坑”黑道日,坟地要设里外券,死者岁数在34岁以下的,出葬时4个人抬棺木,34岁以上的死者由8个人抬。抬棺者需穿草鞋,现已废止。在出葬当天凌晨鸡叫时,死者的儿媳在棺木前烧根包,并在棺木前哭一阵子以表孝心。待埋葬后一个月或一年时,由嫁出的女儿来坟地献月坟或满岁坟。死者埋葬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亲朋寨邻共聚一块悼念死者。有文人参悼的还会为死者题诗作赋。如:黄土一捧埋挟骨,心香三辨悼忠魂,离开恩门灵归仙,返回故乡身归土。 丙麻多数实行木棺土葬,丧葬期间主要通行以下程序礼仪:
(一)报丧 某家长辈去世后,即由长子(次子也可)腰系火麻奔至亲友家中磕头,报丧,亲朋好友闻讯后亦前来致哀。
(二)入硷 也称装棺,一般在死亡当天或次日下午太阳下山前早上日出后请老人(70岁以上)用清水将死者洗净,换上亡者用的衣物。穿戴情况主要视家庭富裕情况定,多数以青黑色的确良涤卡之类布料自制的布衣。出殡头天夜间还请法师念经帮助死者超度,葬登,绕棺。
(三)出殡 儿女媳妇女婿侄儿女要系火麻戴包头跪孝,由大女儿上头祭(无女则由侄女代替),死者之娘家做后主上尾祭,亲朋好友来上祭烧纸行完致哀礼节后,吃过晌午2点左右起棺送葬,穿着草鞋的抬棺人用皮条把棺木背到家门外村道间,安放在两条木凳上。用皮条和竹杆把棺木捆好,一切准备就绪,一年长的妇女用扫把扫下棺木上摆放的倒头饭和领魂鸡,开始起棺。年长者(60岁以上)须8人高抬,60岁以下的4人矮抬。耍狮队跟随出殡队伍送葬致哀。棺木葬在事先相好的坟地里,坟地用的粪箕,抬棺木的竹杆不得带回家,竹杆斜靠在坟墓两侧,粪箕罩在坟头,支棺木的板凳,一个月后才可带回家。
(四)扶山 葬礼后第2天,家人带上酒、肉、水果筹备类食品前往坟地祭奠死者,先行磕头,作揖等礼节,然后摆好食品吊唁先灵。
在丙麻除盛行以上婚丧习俗外,还时兴“送祝米”,小孩出生10天半月后,孩子的父亲带上酒、糖果到岳父母家报喜,进门后若将物品摆上灶头,岳父母便得知得了个外孙女,物品摆披在桌子上,得知自家舔了个外孙子。亲朋好友闻讯择双日子,用篮子装好面条、鸡蛋等礼品前往祝贺,回家时,主人家相应以面条、糖等物回赠亲友,忌提空篮回家。
禁忌:坐月子的女人,在一个月内不得串门。同样,婚后女子不满一个月时间,不得到别家串门。否则,将会令剧人大为不快。怀孕女子不得进入新婚之日的洞房内。凡死在家门外的人,不得抬回停放在堂屋里,凡死得不干净的,如妊娠期、坐月子期间死或目其他事故流血而死后,一律实行火葬。经商的人说话时,忌讳亏子;司机忌讳狗肉,也很少说“翻”宇。出门人的忌讳语言最多,煮饭叫烧锅,刀子子叫炔口,饭勺叫顺子,筷子叫签子,蛇叫长虫,豹子叫花皮子,者虎叫大猫,行李叫麻尼儿等。
小寨的龙狮队,在东山颇有名气,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舞龙耍狮子。据说是从唐朝传承下来的,现在基本上走形式,精妙的东西大多不在了。大龙长36节12米,狮子是双狮子毛皮狮。龙在90年代末被遗忘。耍狮子是,灯队先入户,狮队在后伴着鼓乐热热闹闹到家中,人家大门紧闭,听完彩师的喝彩词‘财门财门大大开,你家财源滚滚来,自从今晚耍狮后,贵府学子必成才’。然后,燃放鞭炮开门迎接,然后进行舞狮,走场,打叹。耍狮子彩工师傅很有名望,所贺之彩无论语调,含义还是场合的考虑都有独到之处。贺彩内容根据各家情况当即编彩,韵味十足富有逻辑,鼓队有原里反,地里反、虎坐子、东八浪等,声音悦耳有力,充分显示出小寨人民耿直不阿,勇往直前的豪迈气质。
耍狮子,小田坝逢丧事或起屋盖房,都要邀请舞狮队参加。舞狮队由10多位艺人组成舞狮者四人(原先是两人),有唐王、猴子、乐师、彩师等。乐器主要有牛皮鼓、大钹、锣等,舞狮过程中,唐王、狮子进行跳八仙桌、苍蝇搓脚等表演,彩师根据具体情况,借景情喝彩称赞或表达内心。
陀螺 放陀螺是丙麻发展最早,范围最广,遍及村村寨豢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特别是青少年最为喜爱,此项活动在80年代以前活动最为频繁。陀螺是用坚硬的本质材料(红棍条、牛鲜木、白苗果树等)雕刻的,形状为两头尖、中间鼓,头部呈圆锥形,但不太尖,脚都有木脚、铁脚,铁脚用圆形铁钉、方形铁钉或扁形铁钉制作。木脚陀螺直接用树木雕刻,铁脚陀螺的脚足用钉子钉人底部,在外约半寸左右,稍稍磨尖,另有一种脚为扁形呈斧口状。陀螺形状各异,有大有小,有熬油的或不熬油的之分放陀螺的时候,先用牢实的麻底线从脚开始紧紧地向上环绕,绕到陀螺高度的一半以上即可,然后把绕剩的一端再绕在手的中指上,握紧陀螺举起手臂向地面放去,陀螺即在地上旋转。玩的时候需要三个人以上,10个8个不限,首先在地面上画一圆圈,然后按秩序挝城,目标是要把陀螺放进圆圈内,并且陀螺要正常转(放活),若放死(未转)或放在圈外,就得把本人的陀螺放进圆圈内受罚。此项活动适应性广,趣味性浓,是男性青少年最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
房屋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民房建筑多为土抬梁、草平房。房屋建筑依山势而定,正房l幢3间,中间为堂屋(设有火塘),两边为卧室,厢房多作畜圈,灶房和杂物间。建筑形式一正一厢,一正两厢。大户人家多为土木结构瓦楼房,建成三厢一照壁的四合院大庭院。中华人民共和过成立后,少数人家建起瓦楼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房最多。房屋结构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瓦楼房。一般建房布局为庭院式。一户一院,各开大门,正房一幢三间带楼,附属一二间耳房及畜圈,
空闲处打起围墙,庭院周围种植花草树木。
饮食 粮食以大米、小麦为主,少数人民的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还掺杂着部分玉米来解决温饱问题,肉类食品以猪肉、牛肉居多。逢婚丧娶嫁或其他喜庆节日,宴请宾客,饮桌上的菜谱较为丰富,讲究八大碗,干盘、酥肉、红肉、鸡肉、卤辣子、清汤另加两个小菜。小寨人吃辣子,那个是相当的冒,有“只有不辣的辣子,不有辣得死呢嘴”的说法,除各类蔬菜外,肉类食品也逐渐增多,如鸡、鸭、鱼和牛肉等。
小寨豆鼓儿以色美味香在当地十分有名。其做法是优选上好黄豆,拣净晒干,放入锅中煮至九成熟,然后将其导入簸箕里凉15分钟,再撒上适量麦面,用芭蕉叶荷叶草席等盖严实,让其发酵10天左右,带一粒粒煮过的黄豆变黑豆(豆子身上长满毛)时,再将其倒入大盆中,加入米酒、盐巴、辣椒粉、草果粉、茴香粉等佐料,均匀搅拌后装入土罐里,用包谷叶封好口子,保存一个多月即可食用。保存过程中不得粘油。小寨还有豆腐、豆豉、荞头辣子、盐腌菜等独具特色的腌辣小吃。腌腊有云南地道的火腿、榨骨头、卤辣子、酸蜜肉、卤肉、卤五脏、豆腐肠、蜜肠、香肠等。土特产品有橄榄、菌类、蕨菜、魔芋、小米辣、葵花籽、南瓜籽、花生。饯橄榄、饯梨、腌菜花、豆粉、凉粉、凉虾、米糕、糍粑、汤圆、米花等特色小吃。杀年猪必备菜花腌菜。
服饰 本世纪80年代以前人民的穿着很不入时。60岁以上男子,多数穿胸前开疙瘩钮扣衣裳,大档宽腰裤,头上戴顶头套;60岁以上妇女穿斜襟上衣,外罩一目腰(蓝或黑色),下穿大档长裤,用布带缠成护腿,还有裹小脚。男女青年能够穿上涤卡、毛料算褥上是奢侈品。现在么,不同咯,世道变了,穿什么的都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