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书笔记

(2014-02-11 21:53:39)
标签:

古建筑

二十讲

碉楼

北源

    13年4月,我在台山参加初任培训,课余和朋友们一起参观了声名远扬的开平碉楼。青春作伴,访问世界遗产,心情愉快,也有不大满意。返校后,我在微博这样写到:“旅游是要做功课,带着疑问去看的。特别是碉楼这种民居,不懂民俗学、建筑学、楹联学和当地历史文化,那真是大象闯进瓷器店,白白糟蹋了好东西。”虽有装逼的嫌疑,却是自诩知道分子的心里话。
    此后,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的念头一直挂在心里。书吧开业后,偶然发现了楼庆西教授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第一版)。对于某某二十讲这类的书籍,我一向有点畏惧。这类书籍往往涉猎广泛,关于某些知识点蜻蜓点水,读后的收获并不多,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我之前读西方美术史二十讲,印象里只有安格尔的《泉》,伦勃朗的《夜巡》等几幅画作,读中国美术史则是知道了小李将军,马一角等外号。这固然由于我读书不用功,但这类书籍体例的设置也是一个原因。
    手头资源有限,只能强作冯妇,抱起书本,努力钻研了。楼教授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封底的评论,部分赞同,部分略有异议。
    先说好的,本书的开篇是“从'墙倒屋不塌'说起”,引人入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从这点展开,层层深入,全面铺开,依次介绍了宫殿,陵墓,寺庙,园林与住宅,还兼论了风水与古建筑的保护等,能让读者对中国古建筑产生基础性的认识。
    此外,在一些章节中,楼教授也有很精到的论述。兹如乡村的淫祀,谈及农村地区各种神庙出现的原因时,他写道:“在长期封建土地制约束下的农民,他们一方面忍辱负重地去与天灾人祸和贫困拼搏以求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天地神灵与祖先的恩赐与护佑,因此对宗教,对信仰的急功近利状态是他们必然的选择,他们是为生活,为生命而信仰,正是这些信仰构成了中国古代广大农民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建筑学当然不是孤立的学科,建筑发展必然和社会变迁,道德观念,封建伦理紧密结合。在各个章节,如讨论江南的天井,福建的土楼时,楼先生一以贯之,始终把建筑放在社会的背景下思考,而笔端常又带有对人民的同情和敬仰之情,使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普及性的著作。
    不满意的地方,第一点就是没有介绍碉楼。本书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乡土建筑和民族建筑,如四合院,吊脚楼,干栏房,蒙古包,福建圆楼,但读遍全书,蓦然回首,却没有我最想了解的开平碉楼。颇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
    其次,专业名词缺乏注释。如介绍宫殿屋顶及牌坊楼时,出现的诸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名词,于专业人士是“语言平易”,于门外汉则是一头雾水,问事百度了。“古建筑与风水”这一章更是大幅度引用古代文献和风水术语,达到了读与不读没有区别的效果。
    第三个比较可惜的是图片太少。从绝对数量来说,该书有三百余幅图片,已经不少了。但相对书中介绍的千形百状,数量繁多的古建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很多名胜只能臆想其美丽,很多细节也无法观察学习。
    读书毕,果然和之前读某某二十讲相仿,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你要我讲出个一二三点来,实在是为难的事情。但这归根到底还是笔者不够用心的缘故。本书的阅读,历时二个多月,一有空闲,就跑到书吧读上一讲,从年前读到年后,也算是奇葩一朵了。读书的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
    最后,把书放回书架时,实在是不好意思,蹭了这么久书,还是买下吧。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