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道生
毛道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90
  • 关注人气:4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行知《创造的教育》读书笔记

(2017-08-18 23:14:37)
标签:

《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整个的生活

创造教育

行动的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本文原载于19333月《教育建设》第5集,系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的演讲。

1、“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207

感悟:教育,要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入社会,走入大众,才能产生力量。

2、“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208

3、“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208

感悟:“行动中求知识”,这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反思”,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对自己的经验,不断地加以审视和反思,才能深刻的理解和内化理论。

4、杜威先生思想的反省(Reflectria of Thinking)中的五个步骤:(一)感觉困难;(二)审查困难所在;(三)设法去解决;(四)择一去尝试;(五)屡试屡验,得出结论。我的意思,要在“感觉困难”上边添一步:“行动”。209

5、“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09

6、“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09

7、“有发明的人,都是以头脑指挥他的行动,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的头脑。”209

感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

8、陶行知倡导“行动的教育”,他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212

9、陶行知反对“学校社会化”,即“把社会的一切,都想请到学校里来,所以学校里什么都有”,但是“他们所作做的与社会依旧是隔膜的。况且学校有多么大,能够包罗万象?”于是,这样的学校如同“大的鸟笼”来养鸟,或者如同“大缸”来养鱼,“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不是自然的、虚伪的和无力量的,也不是创造的教育。”他强调,“创造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个人心中的心墙。”214

10、“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215

11、“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215

感悟:让孩子有“整个的生活”,不要限制的生活,虚假的生活。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