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高大衔接 共育创新人才——成都七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17-05-20 10:13:25)
标签:
钱学森班高大衔接成都七中清华大学钱学森之问 |
分类: 讲话发言 |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
非常高兴成都七中受邀参加清华学堂钱学森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长论坛,受易国栋校长委派,我谈谈成都七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汇报的主题是“贯通高大衔接 共育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目前教育界面临三大著名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人类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的领域,唯独对教育的改变小得令人吃惊?”
扎克伯格之问:“在个性化学习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三个问题都是当今教育界和全社会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正如陶西平所言:“正确解答‘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今天我们汇聚一堂,以研讨“钱学森班”来继续尝试回应‘钱学森之问’,具有特别的意义,非常有价值。
一、教育的连贯性需要高大衔接
教育的影响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教育的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实现三个贯通: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段贯通;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贯通。只有系统化、立体式、整合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
追溯和索源那些培养了众多的“大师级人才”的中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当年这些学校有很多大学教授级人才在中学任教。
成都七中培养了李萌远、张兴栋等9名院士,10位国际奥赛金牌获得者,以及李稻葵、张伟、王小川、周涛、杨璐菡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新秀,是源于七中历史上先有“曾物理,贾化学。熊代数,唱几何”等名师(解放后好几位老师调入四川大学等高校任教),后有屈守元、白敦仁、谢晋超、龚廉光、文宗、许勇等名师,可谓星光灿烂,后继有人。
不仅仅成都七中如此,像南开中学、春晖中学、苏州中学等,都是如此,大学教授或有大学教授水平的大师,到中学任教,从而卓育英才。以苏州中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苏中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当选为两院院士有38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4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这是源于有很多大师执教于该校,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吕思勉、美术家颜文梁、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鹤亭等人先后在此执教。
由于多种原因,高中和大学交流互动不够,要么各管一段,要么相互抱怨,要么仅为招生而交,缺乏站在人才培养高度进行深度的、互动的交流与支撑,两者的优势没有充分融合和共享。高中对青少年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研究较深,而高校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前沿研究较深,高大衔接起来,优势互补,共享经验,可以激发更强的育人动机和教育智慧。
二、中学的使命和方向
第一,转变教育价值追求
强化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主动从大学的人才选拔模式和需求中寻找中学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走出“育分不育人”“只顾现在不顾将来”等教育泥淖。成都七中坚守“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教育传统,秉持“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价值追求,建构“责任引领、个性发展、砥砺意志、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达成“全球视野,中国脊梁” 的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伦理、人文关怀、领导力、国际视野和突出创新研究和发明能力的人才”,这与成都七中教育使命共鸣,也与成都七中教育智慧共享。
第二,优化综合素质评价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理解,没有理解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教育如同接力,中学把接力棒交给大学后,有责任帮助大学迅速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方案,而这就要求中学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实事求是而言,目前中学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做得不理想,存在描述不清、项目不全、内容不真等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值得中学反思和改进。当然,大学,包括清华大学,通过其他形式弥补了不足,如大学冬/夏令营,标准学术能力测试,合作举办学术活动和学生活动,专题面谈,跟踪了解和培养,等等。
第三,充实学生发展基础
高中学校和大学常常说喜欢那些“发展潜质好”的学生,其实是指那些志向远大而明确、自我发展和规划意识强、思维活跃、能力突出的学生。“万丈高楼平地起”,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启示我们,人的发展高度取决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深厚,要从知识层、情感层、智慧层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中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七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注重“启迪有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校园活动中坚持学生社团“四保证”(场地保证、课时保证、师资保证、经费保证);在课程上开发STEAM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等综合性课程,以及艺体学科模块课程;在教学上探索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未来课堂学习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大学的责任和路径
第一,处理好招生与育人的关系
只有人才有可教育性,而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得天下英才尽育之”是教育者的美好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英才”才值得教育,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人的巨大潜能和教育的滞后性提醒我们,要转变一味追求“招生”而忽略后续“育人”的错误观点,树立“招生”和“育人”并行,以“育人”为重的意识。因此,大学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个性化的后期培养相结合,清华大学开设“钱学森班”本身就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和负责的回应。
第二,加强对中学生的文化预定
很多大学在招生上的宣传局限于自主招生报名前和高考成绩出来后的那个时间段,去中学和家长见面,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录取分数,等等。其实,此时的家长和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高校,很多考生是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填报志愿。因此,高校要改变宣传模式,采用“文化预定”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早早地研究和解读高校的师资、育人模式、专业设置。例如,高校可开展“名教授进中学”活动,开展科技、人文、艺术、人生发展等领域的讲坛,起到激发兴趣、引领志向、拓展视野、普及知识等作用,把高校和专业的种子早早埋在学生心中。
第三,和中学联手开展共育项目
与其抱怨中学教育不理想,不如积极介入和引导中学教育,例如,游学活动,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博物院,指导中学开展项目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中学开发STEAM课程,和中学共建高端实验室,等等。在此过程中,不但弥补中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存在的师资不足、经费紧张、项目单一等问题,还可以早早的发现和培养相关领域的苗子。所以,清华大学可否到中学开设“清华大学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班”、“追梦清华大学”社团?清华大学教授是否可以担任中学生的导师?
总之,中学和大学都要转变观念和打开思路,切实携起手来。中学不仅仅是大学的生源基地,更是大学教育的前端基地。大学不仅仅是中学展示自己教育质量的阶段性成果,更应该是中学教育的紧密衔接的下一站,以及提升中学育人水平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借用“河长制”思想,中学和大学整合起来,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谢谢大家!
北京四中
成都七中
大连24中
湖南师大附中
湖南长郡中学
华中师大一附中
杭州学军中学
河北衡水中学
清华附中
人大附中
上海中学
深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