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初心是育人——佘猛老师的教育智慧
(2016-09-21 01:32:05)
标签:
佘猛成都七中教育初心教育爱教育性行为 |
分类: 教育随笔 |
佘猛(高新校区,语文)撰写的《等闲识得春风面》一文,告诉我们,做一名宽容仁爱的老师。
故事:
佘老师新接高一(8)班,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并很喜欢他,但有一个女孩子显得叛逆和另类,直言说不喜欢他的教学方式,也不做该学科的作业,找她谈话也显得不耐烦。怎么办?按一般教师的做法,你不理我,我才懒得理你,学不学是你的事,佘老师却没有这么想。一方面,佘老师认为“一个大人怎么能和一个孩子较劲”。另一方面,“她是我的学生,我是她的老师,做老师的不是应该像父母一样关爱孩子吗?”有了这个准确的定位,佘老师觉得“应该做的是包容她、体谅她,应该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逃避。”机会在佘老师有心等待中来临。这天,佘老师无意间在课堂上提及她的名字,她立即非常敏感地跳起来,要求佘老师不要乱提她的名字,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而有些无理的要求,当时整个班级的气氛显得很尴尬。佘老师愣了几秒,但很快微笑着真诚地说道,请原谅老师不能理解每一个学生的要求,但是老师很期待能与大家真诚地交流。佘老师的这份真诚和包容深深地打动了该生,当天晚自习时就主动找到佘老师。她说她被佘老师的气度所感动,因此一方面给佘老师鞠躬道歉,另一方面说明之前的不礼貌是因为她认为佘老师很不成熟,而她认可年长的成熟教师。自此之后,该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积极认真,成绩也随之大幅度提升。
感悟:
对孩子要有耐心,对待孩子的无礼行为要有包容心,这是老教师告诫年轻教师的口头禅。为什么要这样做?耐心和包容背后的价值驱动力在何方?不弄清楚这样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陷入无原则的退让、躲避和纵容之中。令人欣慰的时,佘老师对该生平常不做作业的问题行为没有躲避而置之不理,对课堂上当场无理要求老师没有害怕冲突而纵容,而是心中随时怀有“育人”的使命感和人文情怀。他的说明,或者说道歉,是真诚的,而不是息事宁人的暂时退却,是为了创设真诚沟通的师生关系。耐心和宽容是有底线和目的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范梅南认为不能把“教育的智慧性和机智性”仅仅当做行为准则、技术或方法,必须基于教师对孩子的爱、关心、信任、尊重和责任感。导和教诲学生,引发学生的反省和自知。作为教师要反思和追问,你的教育行为是否具有马科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性”,而不是出于一种技巧和方法去运用。佘老师对此事的感受是:“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我是一名老师,是一名宽容仁爱的老师,仁者无敌,只有仁爱的人,才不会有敌人,才会用自己的宽容化解刀光剑影。”正因为佘老师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能够最为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从教初心,方能发自内心地、游刃有余地用好“教师爱”,而不是师爱沦落为一种应景之作,沦落为一种被迫之为。因此,不忘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这是教育智慧的基础和保障。
备注:故事来源于《人文滋养与个性成长》(刘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