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书笔记

(2013-12-30 22:53:12)
标签:

周勇

大师的教书生活

钱穆

陈寅恪

朱自清

分类: 读书笔记

本书简介: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研究所教授周勇所著,对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等六位大师级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教书经历进行了教育视野下的剖析。

导言:有一个问题,很沉重,又很亲切,这个问题便是:教师有什么当头。或者说,“教书的日子”有何意义可言。周勇回答道:“教书生活自有令人温暖的意思,值得作为沉思的对象。”“又有什么比心灵得到美妙的体验更适合的收获呢?”“自己的教书是受内心深处某种力量的驱使,是要通过教书来释放它。”“已得到心灵的美妙体验为宗旨。”1-2感言:对于教书的意义追问,特别是进入情感和灵魂领域去追问,对于建立教师职业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勇认为《围城》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学人写的最佳“相关文献”,“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种令人哭笑不得、沮丧万分的教书生活。”(感悟:功底不厚、定位不准、玩世不恭的方鸿渐式的老师在今天依然存在。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的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感悟:周勇教师所著的《大师的教书生活》能完成这样的功能

周勇教授鼓励教师“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5

走进大师是一门“为己之学”,是为了通过感受大师的教书生活体验,来滋润、丰富自己随时都可能枯萎的职业心灵。7感悟:为己之学,不是为了师长,不是为了家庭,甚至也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的要求,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格,为了发展我们自己人格的内在的资源。而为人之学则恰恰与其相反。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教授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这个意思。也有学者认为先是“为己之学”,后为“为天下之学”。

钱穆: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之前,曾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在这18年中,钱穆无论遭遇多大的压力都从未停止过读书治学,“常深夜倚枕,续烛私读”,“一意自读书”,走的是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感悟:无论中小学教师选择何种专业生活方式,“做学问”也好,“研究教育教学”也好,都要以《论语》开篇词“人不知而不愠”为心境。如此,即便会面临物质匮乏、生活贫寒、不为人知等困境,仍然能快乐地行走和主动的进取,精神生活是丰满的,情感生活是人性的。)尽管他在中小学任教,但他有意识地向国内最高学界的学术动向与教育动向靠拢,必读每期《新青年》,阅读北京大学必用图书,并以京城文史界争论的学术问题为研究对象。(感悟:中小学教师不要妄自菲薄,要向高端学术靠拢,“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既可以可以为自身修为的提高注入动力,也能通过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来更好地引领学生。)曾任钱穆国文教师的华山送给钱穆一本书《修学篇》,内容是10位学者刻苦学习直至成才的故事,钱穆读后很受激励,几十年后回忆说:“余自中学毕业后,未入大学,而有志苦学不倦,则受此书影响甚大。”(感悟:一位好老师就是孩子的一生,一本好书也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就读时的国文老师童伯章,深受学生喜爱,原因是其讲解总是能将自己变成课文中的人物,进而将历史情境逼真再现,自己忘乎所以,学生更是大呼过瘾。钱穆回忆其讲授《史记.刺客列传》的情景:“(童先生)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现’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至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感悟:童先生“艺高胆大”,不仅仅是讲课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平时潜心治学而完全融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世界之中。另外,欲使学生感动,老师先要感动。)童先生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还精通六艺”,钱穆选修其“昆曲”选修课后便迷上吹箫,“自后遂好吹箫。遇孤寂,辄以萧自遣,其声呜呜然,如别有一境。年逾七十,此好尚存。实为余生平一大乐事。”(感悟:教师于教学之外有其他特长会让学生更加佩服,这是教师完整人性的真实呈现。另外,艺术对于人的生活情趣化作用巨大。)钱穆在三兼小学任教时,幸遇“共学之友”,校长秦钟立与他有诸多相似的读书与治学的爱好。秦钟立不仅藏书丰富,让钱穆读后与他分享读书所得,还出题目让钱穆研究。在鸿模学校时也遇到“共学之友”朱怀天,二人皆以“澹泊宁静自欺”,相互鼓励不做“官僚”,不做“乡愿”,潜心向学。课余饭后,钱朱二人交流学问,吟诗唱和,形影不离。(感悟:“益者三友”,要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专业发展来看,同伴互助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是推动力很大,形式又灵活的模式,然而在这个交往功利化和生活庸俗化的社会里,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似乎成为奢侈品和另类之举。)在教学上,一方面钱穆为了搞好教学而进行深研,例如,为教好《论语》课而深入研究完成了平生第一部著作《论语文解》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研究用于教学以引导学生做学问,例如把自己研究的“汉字奇妙规律”成果展示在课堂,使自己成为无锡、南通两地著名的“课改教师”。(感悟:研究,不管是专业研究还是教育研究,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学生“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生活”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追求和生活常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汪懋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他视野开阔,人脉丰富,而有浓重的学术情节,受聘担任苏州中学校长后,不但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广延名师执教,还开展每月一次的“名人演讲”进一步激发苏州中学师生的学术热情与兴趣。在其在任的四年半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蔡元培、胡适、顾颉刚、吴梅、曾昭伦、孟宪成、欧阳予倩等40多位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前来讲学,足见汪懋祖和苏州中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氛围。(感悟:学校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都要营造学术风气和学术氛围,崇尚真理,追求真理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学生在研究中成长。)

张彭春1922年获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回国后主持清华大学教务,在京城学界名流轻看甚至否定教育学作为专业的情况下,陷入“专业认同危机”,曾经试图在“学问”上有所作为,但他还是把自己定位于“存心为公而能办事的人”,而不再计较能否成为京城学界公认的“学问家”,而致力于传播其推崇的“开放的经验教育”。同样经历的还有陈鹤琴,他出于“喜欢儿童”而选择学教育并从事儿童教育。(感悟:每个人的人生定位很重要,定位不准,人生迷茫且缺乏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导向人生。

周勇认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教育学”即研究教育教学为本的教师专业生活,另一种是以“做学问”(人文、自然学科的学问)为本的教师专业生活。6感悟:前者成为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张彭春等;后者成为学问家,如钱穆、陈寅恪等。

朱自清:在父亲的“背影”中刻苦求学,朱自华回到北京大学后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自清,勉励自己绝不随波逐流,而要于困境中积极进取,又从《韩非子》中的一句话“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取出“佩弦”作为字。“生命给你的快乐,谁也不会从我们手里夺掉。”《小鸟》在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朱自清和俞伯平浙江第一师范任教,虽然相聚时间短,但二人接下深厚的友情,他们的友情之深,堪称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佳话,而且印证了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在于培养了得意门生之外,还在于能遇到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学友。(感悟:这就是钱穆所言的“共学之友”。另外角度讲,学校不仅要引进名师,还要让他们有志同道合的“共学之友”,否则引进的人才也会埋没下去,甚至流失。)朱自清在温州十中时的学生朱维之回忆朱自清时说:“先生一到温州,温中(包括中学部和师范部)各年级学生都着急要求他教课,他只得尽可能多担些钟点……但他不因课多而敷衍,每每拭汗上讲台,发下许多讲义,认真讲解。我们坐在台下面,望着他那丰满而凸出的脑袋,听他流水般滔滔不绝的声调,大有高山仰止之慨。”

周勇:在分析鲁迅人生轨迹后说道:“鲁迅的各类生活,文学也好,启蒙也好,教育也好,都是由他的心灵启动的,鲁迅作为作家、教师或‘战士’的生涯因此具有无比生动、让人百感交集的丰富内涵。同样,他即是去做学问,也绝不会抛开自己的心灵,仅为弄清某个‘真相’,做无关痛痒的考据。”“……尝试将心灵视野引入教师专业发展或生活研究,印证决不应只关注教师专业生活的学科或教学维度,还需将教师专业生活与教师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师职业沉浮的内心体验与诉求也能像‘教学效率’、‘校本教研’那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热烈讨论的话题,乃至每位教师的内心世界都因此可以得到学界及教育行政界的理解与体谅。”80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写作课时不善于学院派的“讲课”,而善于“谈天”,他的“谈天”教学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都是在启发学生怎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学生汪曾祺认为是“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老师的作品更是因为“充满感情”,所以“流溢着动人的光彩”。17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