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塑好新课程教师角色
(2011-10-28 17:45: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文 |
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深刻性,与当前新课程理念交相辉映,仍对今天的教育有着启示和指导作用。目前,陶行知的创新教育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广为大家所熟悉,而弥散和渗透在陶行知论述中的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整理,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做教育的坚守者
教师既是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清贫和淡泊的职业,需要教师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需要教师既坚定执著又激情智慧,始终不渝地坚守在教育战线上。纵观陶行知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教育的无比热爱、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了“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理想而选择回国,终身致力于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流芳百世的不是那600多万字的著述,也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万般热爱和无比执著的精神激励着中国,甚至整个世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二、做道德的示范者
教育家的首要之义不是学术引领,而是道德示范。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先生热爱祖国,他为救国而选择教育,为宣传抗战而奔走列国,为民主而无畏战斗。所以,陶行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中华振兴而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一生,完全实践了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
三、做实践的变革者
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所以他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但汲取了古代孔子儒家学说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精华,还吸收了国外特别是美国杜威的学说,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所以,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由任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由天然主体落脚为现实主体,由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由自发主体转变为自觉主体。
四、做真理的追求者
教育本身就是探求真理和传播真理的事业,因此培养求真务实的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追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和宣传真理的一生。1、诚实守信做真人,要而是理性的再认识,教师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2、直面真实的社会,“让真理赤裸裸地出来和小孩子见面。不要给它穿上天使的衣服,也不要给它戴上魔鬼的假面具。” 3、用行动追求真理,“要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所以,学校要向孩子展示真实的世界,引导学生阳光积极地面对社会生活,勇于追求真理,特别是让孩子们勇于直面和辩证认识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学术剽窃、假货泛滥、跑官要官、粗暴执法、有偿家教等“假、丑、恶”现象。
五、做求知的自觉者
在教师角色的隐喻中要求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是取之不尽并与时俱进的活水。对此,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要成为“求知的自觉者”。陶行知先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很强,他要求“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对此,陶行知先生提出“四问”法来进行总结反思。所以,教师的学习要立足职场,结合实践学习,加强校本研究和教育反思。
六、做课程的开发者
“课程即菜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程与教育相伴而生,陶行知非常明确地指出:“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他认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要求教材要是“活的书籍”,这些理论与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等理论是一致的。
七、做教法的研究者
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编写的课本《平民千字课》简单易懂,他的教育诗朗朗上口,他采用“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他提出“学问进步五字经”、“五路探讨”学习法,他提出“六大解放”,充分印证了他提出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新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充分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定教”,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教学合一,追求有效教学。
八、做成长的引领者
新课程的口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教师是“成长的引领者”。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由此可见,了解和理解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陶行知先生特意警醒教育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还以“四颗糖”和“带孩子到钟表店看师傅修表”等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要因势利导。这和现在新课程提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去尊重学生差异,以及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采用发展性评价等理念是一致的。
总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号召下,增强使命感,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转变角色,与学生共同成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时代共同发展,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人和践行人。
(本文是“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暨四川教育发展论坛”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