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1》评课稿(四川省2011年新课改高二化学教师培训内容之一)
(2011-07-12 12:40: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讲话发言 |
关于评课,有很多模式,我想突破常规的说课方式,即“先说大堆优点,然后象征性指出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而是以此视频课例为研究对象,分主题谈谈我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不要迷恋专家,专家只是一个传说!”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以学定教”无疑是最重要的思想,而“以学定教”包含四个基石。
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同时又要为将学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等等,刘老师把握住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又指向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努力实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特别是她通过“学前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研究和学习“我国电力构成”、“火力发电的原理和利弊”、“伏打电池的发明”等准备知识的做法值得借鉴。
2、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生活即教育”,刘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因能源争夺引发的利比亚战争、各种蓄电设备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通过以生活中常见的手电筒为例来说明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原理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拉进了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之间的距离。
3、基于学生已有学习风格
教学要充分满足学生由于学习风格不同而带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刘老师表达清晰、思维流畅,能满足听觉型的学生。刘老师安排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能满足动作型的学生。刘老师注重制作和播放ppt与适当板书相结合,用红色粉笔书写关键点等以满足视觉型的学生。当然,如果刘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的语速再慢一点,给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点思考和内化的时间就好了。另外,刘老师在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时,应该边书写边口述,而不是“静静地快速板书”,这样既可以满足视觉型学生,也能满足听觉型学生。
4、基于学生未来和谐发展
教育是立足于现实而又指向未来的智慧活动。因此,教师要抛弃“唯分数”、“唯知识”的思想,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刘老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她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串”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探究和辨析的活跃状态,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辨析能力。
例如,她和学生一起研讨手电筒为什么能供电时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小灯泡为何会亮?(有电)
电从何处来?(从电池中来)
电池中的电怎么传递到灯泡呢?(导线)
根据物理学定义,导线中的电流是什么?(闭合回路中电子的定向移动)
导线中的电子从何而来?(电池内部化学反应转移的电子)
什么反应会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
当然,刘老师经验还不足,如果此时进一步提问:“那么,从能量转化角度看,这是一个什么装置?”学生就会自然回答出:“这是一个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当然,也有提前预习了的同学会说:“原电池。”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又例如,刘老师通过对火力发电利弊的分析和讨论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例如,刘老师在组织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设计,以及借助学前案中的伏打的故事等来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决心。
1、教材的整合和扬弃
教材应该包含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一切媒介,包括课本、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等,而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课本。
刘老师比较好的把握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补充材料。
刘老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资料,如引入采用28秒得利比亚战争的视频,引入关于火力发电利弊分析的相关资料,引入关于纽扣电池污染水源和废旧电池回收困境的新闻链接。这些材料的引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社会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分析来应用所学知识,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等等。
其二,大胆创新和改进教材上的实验
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授原电池原理时就仅仅是自己给学生验示和讲解铜锌原电池,而刘老师则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验证“原电池原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和研讨得出结论。
教材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的补充和调整,还体现在对已学知识的强化和将学知识的铺垫,刘老师以本节课为平台,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并指向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2、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众所周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但是,有的老师过于注重新课改的“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等理念而过多引入和研讨现实生活中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危机等社会热点上,就会偏离重心,顾此失彼,成为“伪素质教育”。也就是讲,可以与教材内容向光的材料很多,不仅仅利比亚战争,还有其他的材料,如伊拉克战争、用电高峰期的拉闸限电、电动汽车的研发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选择和取舍,还要注意研讨的度,不要“把补品当主食吃”。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思考
1、把握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只有课前的充分预设,才会有课堂的精彩生成,尽管刘老师是年轻教师,但整节课思路清晰,调控得当,应对自如,表现出的教育智慧和她的教龄不相称,这源于她的精心预设和智慧生成。
首先,要预设好整体思路
刘老师对整节课内容的编排非常清晰,包含以下三步:
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表现在师生对话上。互动性、生成式的师生对话是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功底、应变能力和师生关系的考验。例如,刘老师组织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设计思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所设计实验装置的利弊、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理等进行了既民主和谐,又深度思辨的研讨,非常精彩。
2、学生在课堂上“要动起来”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等等,但是,课堂上如何学生“动”起来以及怎样的“动”才是有效地呢?
①脑,动起来了
学生是否在深入而积极地思考是学生“动起来”的最高标志,而不是七嘴八舌的讨论、众口一词的回答和花里胡哨的表演,也就是讲要褪尽表面的浮华。刘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她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和学生分析思维的盲点。例如,设计问题串分析手电筒原理,设计原电池并讨论分析其工作原理,适度分析铜片上出现的气泡等等。
要让学生思维活跃,除了老师要设计好教学情境,用好问题策略等之外,特别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所以刘老师不断地用“错的也没有关系,关键是敢想!”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②手,动起来了
“光说不练,只讲不做”是实验教学的常见问题,其原因不仅仅是实验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怕麻烦、怕时间不够、怕控制不住场面等是最主要的障碍。刘老师充分发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并动手验证,共有三次分组实验,包括锌与稀硫酸反应、设计出能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电流的装置并验证、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验证等,这种精神值得赞赏。正因为有了学生人人动手设计和验证原电池,所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原电池原理以及形成条件,这比老师自己验示和单纯讲解效果好得多,实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这不具有推广型,在四川还有广大的学校不具有这样的实验条件,但也必须把课堂演示实验做好。
动手,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还包括动笔。刘老师不光设计了学前案,还有学案,让学生在三组实验后整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另外还包括书写电极反应等等。
③嘴,动起来了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志,一是能否有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是能否把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所以,刘老师十分注重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努力让学生嘴动起来,达到“动的是嘴,展示的是思维!”的目的。纵观整堂课,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嘴是动起来的,19位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同时很少有“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懂不懂?”之类的低效提问。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刘老师的这节课总体上运用得当,如用动画模拟原电池原理,PPT和必要的板书相结合,PPT版面设计得当,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设计方案等等。当然,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少,如PPT呈现时间略短,没有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电流计指针和电极反应的现象,在探究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实验注意事项的PPT等等。
当然,各位观课老师对本节课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这是好事,评课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理解和内化新课改的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