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古至今,拜神的场所一直用黄金作为装饰。传说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的墙、地板和门都覆盖着黄金,而在清真寺、犹太人会堂、神殿和教堂等建筑的圆顶和内部装饰上采用镀金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神祇金像在远古时期就有记载,比如《圣经》中所说的金牛犊,以色列人崇拜它,而摩西则摧毁了它。这个故事广泛流传于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经典文献中。而在古典世界,根据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说法,伯里克利(Pericles)对雅典市民做了一番演讲,内容是雅典已经濒临与斯巴达交战的边缘,需要借用财政支持,来源包括供奉给神庙的黄金白银,以及用来装饰卫城神殿中巨大的雅典娜象牙雕塑的40达伦(1达伦等于30.5公斤)黄金。人们要求他们保证在战后能恢复原样,甚至更好:不用说,损坏崇拜的金神像总是有风险的。
而在那些没有国家银行的地方,就像古代的希腊世界,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存放在神殿庇护所,借助人们对于神祇报复的忌惮来震慑窃贼。宗教中心倾向于在自身身上节省开支,相关铭文中也提及其从神殿财富中获得借贷。希望从神祇那里获得庇佑的乞愿者带来了供奉品,祭司则能够因为他们付出的服务而要求获得酬劳。例如,北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320年至540年)的国王们,在举行杀马献祭仪式来确立其王位时,被要求按照印度教的传统文本《吠陀》(Veda)圣典,向神庙献上黄金。这种献祭,特别是要求用黄金来支付,为笈多王朝的黄金货币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就像人间的统治者一样,神祇也希望有礼物和供奉来被取悦。资助兴建用于崇拜神祇的漂亮场所,是富有的赞助者用来自我救赎的方式,无疑也是为了弥补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所犯下的有悖伦理的行为。以弗所(Ephesus,也译作艾菲索斯)是小亚细亚沿岸一个富饶的希腊城市,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the temple ofArtemis)是在之前神殿的遗址上重建的,曾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至今已片瓦无存。这一巨大工程的赞助者是吕底亚的最后一位国王克罗伊斯,人们在遗址的遗留物中发现了一些早期银金矿的钱币。阿尔忒弥斯女神崇拜与生育孩子和野生动物有关:早期将她表现为“动物的女主人”,每只手上都握着一只野生动物。罗马时期在她身上加上了弓和箭,就像女猎人狄安娜(Diana)一样。
神殿供奉着伟大的阿尔忒弥斯祭祀神像,吸引朝圣者们从方圆几百英里前来,祈求女神能治愈疾病,商贸获财,或生养孩子。朝圣者向世界各个圣地的神祇献上供奉品。这些未必都是有钱人,但他们将其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倾囊而出。
相信来生是大多数宗教的信条。一些宗教也认为,死后配置一些可用于来生的俗世的东西,是既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英国的萨顿胡地区,一位被认为是东盎格鲁的盎格鲁—撒克逊统治者德雷沃尔德国王(599—624/5)的男性,被埋在一艘长达27米的木船中。这艘船被掩盖在一个高大的坟堆之下,陪葬有金制的徽章,以及皇家宴会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在这些随葬物品中,还有一个装有37枚1/3西斯金币的钱包,每一枚都来自于不同的法兰克人的造币厂,还有3个币坯和2个小金铸锭。币坯上标注的数字是40,也许就是应该付给划船到“彼岸”的人的报酬,而2个小金铸锭则应是付给2个舵手的。
从中国的皇帝到埃及的法老,从西坎(Sicán,秘鲁)的君主到色雷斯(巴尔干)的武士贵族,这些有权有势者都想将与他们生活地位匹配的一切都带进坟墓之中。一些为葬礼所准备的物品能消耗其在世时的大部分财富,使得黄金和其他贵重商品从流通环节中转移出去。即便是家境不算富裕的人家,也会随葬财产以确保其来世生活舒适。这种广泛传播的信仰使得盗墓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