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议大家:永远不要吸收“二手情绪”

(2025-08-14 06:58:43)
标签:

感悟

启迪

分类: 人生感悟


 建议大家:永远不要吸收“二手情绪”
建议大家:永远不要吸收“二手情绪”

所属相册:日志贴图相册

洞见  08-09 21:38 投诉
阅读数:1155

作家王志刚讲过一个故事。

有次他和朋友在路上遇到一个情绪失控的人,无来由地对他们大发脾气。

王志刚性急,想立刻反击回去,而朋友却一言不发,径直拉着他走开。

王志刚因此攒了一肚子气,一直闷闷不乐。

这时朋友问王志刚: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你拒绝接受,那这份礼物最后属于谁?

当然物归原主。王志刚脱口而出道。

朋友微微一笑:那他向外散发坏情绪,你为何要迎上去,主动接收它呢?

王志刚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谈及此事,他也止不住地感慨:“情绪是会传染的病毒,而二手情绪则是潜伏的病原体。”

在别人的负面情绪里待久了,你的生命能量也会随之不断消耗。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拒绝吸收二手情绪。

1

博主李蒙讲过一段经历。

李蒙在火车站工作,有次遇到一女子忘带身份证,无法进站。

女子试图强行进站,被李蒙拦住后,便怒吼道:“你真不近人情,耽误我行程你负责吗?”

李蒙态度温和地提醒她:我们有规定的,请您办理相关手续。

谁承想,女子直接破口大骂:你算老几,轮得上你来教我做事。

被无故臭骂的李蒙,心情一下子就变坏了。

那一整天,她都带着情绪工作,而跟她接触的几个同事,受到她的影响,心情也都不是很好。

情商之父戈尔曼曾说:

情绪具有超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不仅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也会因为一件事蔓延到所有事。

在二手情绪的传播下,所有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作家张德芬曾分享过一次经历。

有天早上,她接到了公司同事打来的电话。

因为供应商那边出现了问题,导致业务进展不顺,同事向她大发牢骚,宣泄不满。

挂掉电话后,原本心情很好的张德芬,也无端憋了一肚子火。

她下楼陪孩子们吃早餐时,女儿早早到了餐桌前,儿子却在楼上磨磨蹭蹭不下来。

张德芬顿时就怒了,她冲儿子吼道:

“动作这么慢!在楼上磨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当兵去,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

儿子听后,反驳了几句。

张德芬更生气了,对儿子大声斥责,这顿早餐就在争吵中过去了。

事后她才反思到:是同事的那通充满怨言的电话,影响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暴躁。

富兰克林曾说:一个烂苹果,足以弄坏一筐苹果。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种人,他们身上充满了愤怒、恐惧、失望、暴躁等各种负面情绪。

与之接触,我们也不免会受其影响,被传染上负面情绪。

一旦吸收过多的“二手情绪”,你的世界就会充满阴霾,甚至最后你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

作家舒悦说:

二手情绪就像二手烟,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悄无声息地侵蚀你,一点点地耗尽你的心理能量。

一个人若是长期浸泡在他人的负面情绪里,内心也会逐渐变得阴暗。

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心智去消化,那么默默疏远与屏蔽,就是最好的选择。

陶勇医生在《目光》一书中讲过自己的故事。他坦言,自己刚工作时,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干扰,这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一次,几个同事凑在一处闲聊。

护士长说起生活里的各种不如意,一边啜泣着,一边抱怨不停;

实习生小刘,谈起被父母逼婚,情绪很是激动;

还有科室主任,也不住唉声叹气,表达自己对未来前景的担忧……

陶勇越听越难过,不由悲从中来,也想起自己的伤心事。

结果那天,他心情一直低落,工作也始终不在状态。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

每当身边有人释放负面情绪时,他就第一时间离开,到外面走廊上让自己静一静。

屏蔽掉外界干扰,他很快平复了内心,又能继续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周国平说:“心灵的空间是有限的,装满了别人的情绪,就容不下自己的灵魂。”

一个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面对别人的坏情绪,我们不必做一块情绪海绵,全数吸纳。

学会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多在意自己,少关注别人。

杜绝二手情绪的感染,你才能守住自己的能量场,还生活一片净土。


3

作家许可说:“情绪的边界感,是成年人最该具备的心理能力。”

避免吸收二手情绪,不是拒绝与他人共情,而是在共情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掌握这三个方法,能帮我们筑牢情绪的“防火墙”。

1. 别人的愤怒,可以倾听,但不必代入。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遇到一位来访者,对方经常因为朋友的愤怒而失眠。

朋友抱怨工作不顺,或吐槽生活不公时,他听了也总是义愤填膺。

久而久之,他的情绪完全被朋友牵着走,生活变得一团糟。

李松蔚给出的建议是:你可以做朋友情绪的容器,但不要做情绪的宿主。

你可以在内心做好“情绪区隔”,只聚焦对方的状态,而非将自己代入场景。

保持这种清醒的认知,才能在倾听中传递善意,又不被负面情绪灼伤。

2. 别人的焦虑,可以安慰,但不必承接。

朋友小A有个闺蜜最近失恋了,每天都向她哭诉。小A觉得应该安慰闺蜜,闺蜜失眠,她也陪着熬夜;闺蜜食欲不振,她也吃不下饭。

一个月后,闺蜜的情绪渐渐平复,小A却患上了中度抑郁。

面对别人的焦虑等情绪,你可以安慰,但千万不要承接对方的痛苦。

你可以在安慰后做“注意力回收”:比如结束聊天后立刻做一件具象的事(叠衣服、泡咖啡),将注意力拉回自身。

唯有如此,你才能在给予他人温暖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情绪堤坝。

3. 别人的不幸,可以帮助,但不必牺牲。

很认同一句话:

“过度牺牲自己去支持他人,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控制。你在用自我牺牲绑架对方,也在用自我感动消耗自己。”真正的支持,是在保持自身情绪稳定的前提下,给予对方力量。

当别人陷入情绪低谷时,在帮助对方前你可以先做状态评估:

事情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己的力量够不够?

其次,你可以提供“有限但具体的帮助”,用具体行动替代无边界的承诺,避免因过度承担而情绪崩溃。

请记住,保护好自己的情绪,永远是第一任务。

情绪治疗师蓝海说:“你的情绪疆界,就是你的人生边界。”

现实中,我们无法控制他人释放负面情绪,但可以选择不吸收这些二手情绪。

就像过滤自来水的净化器,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一台这样的过滤机器。

允许善意和温暖流入,过滤掉所有的负面和戾气。

点个赞吧,守住情绪边界,不被他人的负面情绪裹挟,不为无谓的二手情绪内耗。

当你远离了别人身上的阴霾,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再度洒满阳光。

 

发布于 安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