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教导,学一个人的学问,首先要读懂这个人的历史。学孔学,我们首先要理清孔子的历史。
《史记》里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从小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
明代嘉靖年间《孔子燕居像》,此画为国家一级文物
孔子用这么一段话给自己写了自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下面我们一句一句读这段话,也许就清楚孔子的人生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是怎么做学问的?这可能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事。
《论语》开篇就讲了这么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治学,孔子有很多名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并不是孔子做学问的核心方法。
孔子最出色的学生是颜回与子贡,颜回早夭,子贡虽然只是上士,却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学生。司马迁甚至说,孔子出名是因为有子贡。了解孔子对子贡的教学,也许对我们做学问有帮助。
孔子夫妇楷木像,相传是子贡为追思孔子而雕刻。是孔府世代相传的传家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做学问要以“道”一以贯之。
孔子也对曾参讲过同样的话,曾参认为道就是忠恕。在孔子的评价里,曾参是比较愚的。这位“日三省吾身”的孔学高徒,显然不能理解中道的高深含义。当然,对低级别的学生来说,孔子教育他们“善”就行了。基础的中道用忠恕来理解是对的。
但孔子的学问,只是用忠恕来理解,那就是孟子说的“执一”了。“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是孟子说的贼道。不过孟子也远远没达到孔子的境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
学问要以“道”一以贯之。子贡理解的道是周文王,周武王传下来的道,也就是一阴一阳的君子中道。比曾参理解的忠恕之道高出几重境界。
子贡还特别注重孔子的学习的方法论。他认为学习要抓主干,而不要重视细未支节。而孔子正是这样教他的,学习要用周文王,周武王传下来的君子中道一以贯之。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孔子还教子贡要以天地为师。
孔子50岁后很认真学习易经,因为他发现了天地的规律与阴阳中道思想不可分。也许跟天地学习,才是阴阳中道的更高境界?
三十而立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30岁时,孔子已经非常出名。齐景公到鲁国,也问政于他。
35岁时,他去齐国求官,齐景公问政孔子。 孔子说出了那段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非常欣赏。之后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齐景公欲封官孔子。但晏婴成功阻止了,理由是:儒家重礼而不守法,会搞乱国家。
唐代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目前为流传最广的孔子画像。
四十不惑
之后孔子就回了鲁国,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编了四本书。孔子精通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他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方法广招学生。又对精英的学生因材施教。
山东东平发现了汉墓壁画《孔子见老子》。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40岁时,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孔子了,各国的政要有难题都会来请教他。
五十知天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学《周易》后,孔子可能想通了一些问题。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有使命的,便选择从政。
51岁开始在鲁国当官。他从一个中等官员做起,业绩非常出色,大家都模仿,然后就不断升官。历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丞相等职。
当官三年,我们看到一位并非温文儒雅,而是杀伐果断的孔子。孔子使鲁国一年年变强。齐国害怕,就使用离间计。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君主失败了。孔子就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涯。
六十耳顺
55-68岁,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到处流浪,也是在求官。但没有遇上合适的君主。
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
奔波多年,孔子已经没脾气了。即使别人形容他如丧家犬,他也很开心。
不过,孔子坚定认为用自己的治国方案,三年就可以富强一个国家。他毕竟是有实践经验的,但一定要有适合的君主。晚年,他对鲁哀公说:文武王的道一直在,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没有人可以执行啊!
孔子精通《易》学,晚年也许已经明白,能执行君子中道的君主非常非常罕见。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69岁,在子贡与冉求的安排下,孔子应季康子召,回到鲁国。子孔鲤去世。
71岁,孔子编《春秋》,孔子认为,如后人非议他,一定因为《易传》与《春秋》。这年,颜回去世。次年,子路战死。
73岁,孔子去世。
子贡庐墓图:孔子去世后,子贡是唯一守墓6年的学生
孔学非儒,50岁后孔子是《易》学大家
50岁前后,孔子的学问变化很大。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
50岁,孔子开始学《周易》。晚年更是喜欢,韦编三绝(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三次,形容刻苦勤奋),写下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许多注解。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易传》。
《易传》除了通行本,还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我认为帛书更有价值,因为是皇家的藏品。
孔子说,因为万物都求长生而恶死,这是周文王写《易经》的本意。国家也好,公司也好,家庭也好,个人也好,都希望长长久久,平平安安的,孔子的《易传》研究的就是如何健康长寿的道理。
认真读过查理芒格的书,他的长寿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基辛格的书只读了一本,没有太深入的研究。
孔子的“位次学”与辩证法
孔子的学问分“位次学”与辩证法,我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就写了孔子辩证法。这两门学问在《易传》里都有很好的叙述。不过《易传》更加强调变化与变通,强调一阴一阳的君子中道。而孔子早年的学问已经把“位次学”讲解得非常清晰了。
孔子对子贡说“易观德义”(帛书《要》),他研究《周易》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道德。他写《易传》的目的是为了传中道。
在孔子的学问里,“位次学”非常重要,他认为,将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学会识别小人,要远离小人。
现在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是荣格弟子由孔子的学问变化而来。正如黑格尔学了《易传》创造了辩证法。
孔子的中道也是分等级的,普通人入门学的是中庸之道。君子要学阴阳中道。50岁后,孔子主要研究阴阳中道,《易传》把阴阳君子中道讲解得非常清楚。
孔子最伟大的贡献是总结的一条让人民致富,国家稳定的中道公式。汉武帝是第一位实施这条公式的君主。2500年来,遵守这条公式的都是伟大君主,违反的好像都失败了。
孔子不断解析中道公式,50岁前后的言论有矛盾。我们应以他写下的《易传》为准。而不应该只是读他的弟子们记录的他的语录。要特别注意,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说不同的话。不同的时间,形势下讲的话也不一样。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最早的《易传》。中华文化经过了特别是宋朝小儒们的篡改,已经没有大汉时期的气度与中道精神。这是我认为研究孔子需要读帛书的原因。
电影中周润发的孔子形象
>>>
核心内容:跟主席学《易传》,理解这4句话就能读懂孔子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