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2022-10-26 07:13:17)
标签:

感悟

家教

启迪

分类: 家庭教育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来源:|作者:pmo088ebc|发布时间: 2020-11-16|570 次浏览

1

前几天在等电梯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女。

小女孩看上去两岁左右,平常经常看到她跟着妈妈还有姐姐一起出门。因为不是周末,姐姐应该是上学去了。小女孩一直在那蹦蹦跳跳,跟妈妈聊天。

“妈妈,我好爱你!”小女孩突然跟妈妈说。

“妈妈知道啊!”

“你不知道,你一点也不爱我!”她还装作生气的样子。

可妈妈就没有回答了,看着电梯。

“妈妈,你爱姐姐多多。”她继续说

“没有,妈妈也很爱你。”

“妈妈,抱抱!”

“不抱了,妈妈提着东西。”

“抱抱,妈妈……”

然后她就在那一直央求妈妈抱她。刚好电梯到了,妈妈就拉着她进去了。进了电梯,她就去摁楼层,被电梯里的广告吸引住了。

我当时很奇怪,小女孩为什么会跟妈妈这样说。

后来想想,她其实是在跟妈妈索爱。

她要确认妈妈是不是爱自己。因为上小学的姐姐,也需要妈妈花时间去辅导,去照料,有时可能会觉得妈妈被姐姐抢走了,妈妈会不会不爱自己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求得到父母“唯一的”爱。

在这一点上,他们很霸道,是不允许被分享的。

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偏爱了任何一方,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那个觉得自己没有“赢得”父母爱的孩子,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去讨好父母,希望重新获得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会变得特别“懂事”,或者特别“叛逆”来表现自己。

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

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最懂事的孩子,内心都很苦。

他们扛着很多的压力,小心翼翼的,不想去惹事,所以宁愿委屈自己。

甚至连哭都不敢大声,只能压抑着声音哭泣。

2

因为年龄的缘故,在童年里,孩子对这种心理是不自知的。只是被内心的渴望和冲动推动着去做。

过了很多年,才会发现自己当初这样做,其实并不快乐。甚至影响了自己性格的形成。

有人说“我一直在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哪怕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可这样做能让父母欢喜,我自己就会感到舒服,但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哪怕他们不说话,闷在心里生气,我也能感觉到那份无声的控诉,让我抓狂。”

为什么孩子会去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去“讨好”父母?

看看这些懂事的孩子,就能找到很多答案。

习惯讨好父母的孩子,都比较懂事。

如果你问,“懂事的小孩快乐吗?”

我猜大部分答案都会是否定的。

如果连玩,都要考虑父母会不会允许,自己这样玩对不对。

那孩子不是为自己玩,玩的不会快乐。

他是为父母玩,一切都要看父母脸色。

这样的孩子,会真的快乐吗?

每次看到那些懂事的孩子,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我一直很听奶奶的话,不想违拗大人,是被邻里街坊夸赞的好孩子。

所以那时我宁愿放弃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也会去做给我布置的农活。

记得刚开始还会有反抗,跟着小伙伴们一起躲起来,让他们撒个谎,说我不在。可回家后就要挨打了,慢慢地就不敢再偷懒了。

后来因为心疼奶奶不容易。自己变得更“懂事”了,农活全去做,不挑不拣。

甚至有一次还去亲戚家帮忙给稻田打农药,回家就呕吐,吃不下东西,几乎中毒了。

如今想来,当初“懂事”的我,为什么会去做这些事呢?

如今找到了答案:只是为了做到大人们希望的样子。

为此,真的很努力,吃了不少苦,却并不快乐啊。

3

“孩子,你不需要讨好我。”

这应该成为每位父母内心的声音。

假如孩子需要不停地去索求父母的爱,想去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意味着这个家“病”了。

也许是爱的流通渠道已经堵住了。

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想办法。甚至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几乎所有观影人都会为松子的遭遇唏嘘不已。到底是什么样原因,让她一直去讨好其他人,牺牲自己?

即便会搭上命,也要去追逐别人给予自己的那点点爱,哪怕那只是一点点爱的微弱之光。

她所有悲剧的起点就来自原生家庭。特别是她以为从没有爱自己只爱妹妹的父亲。

你肯定会记得松子朝父亲做鬼脸的一幕。

因为松子的妹妹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给予了妹妹。这样让松子以为父亲并不爱自己。

有一次难得的机会,父亲带松子去了游乐场。而那次她做了一次鬼脸,没想到父亲竟然朝自己笑了。

所以他就一直朝父亲做鬼脸,希望能博父亲一笑,但是后面却再也没见父亲笑。

其实他的父亲也是爱她的,只是小女儿的病让他根本开心不起来。这样就让松子产生了误会。

可是没有人告诉她,父亲为何会这样。

她一直去讨好父亲,学的专业和后来选择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

一直以来,她都没有为自己考虑。而后来的人生悲惨遭遇,都跟她讨好型的人格有关。

面对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期待孩子变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不需要孩子压抑自己而去满足父母,讨好父母。

4

父母的爱,应该不带条件。

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发脾气,可以不乖,可以犯错,我都爱你。

如今有了孩子,每次我还是会不自觉地跟小小鱼说这说那,责备他不懂事。然后说我那时候是怎么做的。

可我说出来后,常会后悔。

因为我内心却并不希望他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

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

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发发脾气。

 想偷懒的时候,还是敢偷偷懒。

不服气的时候可以顶嘴。

受委屈的时候可以大声说出来。

能有自己自由安排的时间,不受干扰,可以自由地发呆、看书、玩游戏。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守规矩懂事。

这其实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

但一定不要过分苛求,要把握分寸。

要记得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这是宝贵而必要的。

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爱才会在里面顺畅地流动,滋润孩子的心。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丰盈的,人格发展是健康的。

人生就会有着温暖明亮的底色。


来源 璇紫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