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容许他改变跑道!

标签:
感悟教育启迪 |
分类: 家庭教育 |
01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什么?
1,父亲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是容许我改变跑道。
2,人生可以做到一个你享受的行业,我觉得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3,不要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尤其是社会的统一标准。
4,骨感的现实面前,父母最起码可以做到:一,看见和欣赏孩子;二,鼓励和接纳孩子。
5,教育孩子不是把他放在一个保温箱里,我们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跟这个真实的社会接触。
6,通过跟孩子好好的玩儿(同在),发现孩子的擅长和创造力。
如果作为一位父母,我们就会鼓励你,你不需要知道他现在到底画的代表什么,可是你可以透过这些方式跟孩子玩。透过玩,透过互动,就会让孩子的创造性越来越多。
当一个人固着在一个点的时候,常常会让自己困扰。我们希望孩子更流动、更有创造性、更有自发性、那他的生活就会更丰富更多元。
02父亲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是容许我改变跑道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父亲。在我的整个成长历程中,人家都说,你好有创造性啊,你怎么点子这么多!
我爸爸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骂过我,他总是告诉我“我希望你自己可以想一想”、“你觉得你怎么样做会更好”。
他也对我没有太多的期待,就是不断地告诉我说:“你一定要记住,就是做你最想做的,只要你觉得快乐,那就会成为你一生的事业。你喜欢做什么,那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无论我是在跟来访者工作,还是在跟我的学生互动,或者是我在上课,每一刻,我自己都非常享受。人生可以做到一个你享受的行业,我觉得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个礼物是我的父亲送给我的,他送给我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容许我可以转换,容许我可以改变跑道。
所以从小教孩子会说No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孩子说No以后,我们要继续帮助他:你说了No以后,你有没有想过你要什么。
我们不能只给他一个选择,我们也应该要打开另外一扇窗。
03如果所有人都只会读书
这样的社会好可怕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念书,学业成就表现要好。所谓的学业成就,也就是说,语文、数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
这些以外的其他东西,我们都摆放在另外一边,我们觉得都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跟升学有关。升学的思维引导我们想要往那个方向走。
可是,每个孩子的特质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艺术性很强,他就不一定能在学业成就上表现得那么好,有的孩子空间概念很好,可能逻辑思维就没法那么强。
你想想看,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所有人都只会读书,那这个社会好可怕。这个社会就会少掉如摄影师、艺术家,会剪接、会音乐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这对很多孩子很不公平。
世界上很多杰出的人,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当他们在大学被退学时,或是他没有办法继续念书时,我猜他父母一定很焦虑。可他们后来成功了,他们的故事被赞扬。
如果我今天看到这个孩子,他跟社会的标准不一样,可是我容许他、欣赏他、肯定他,我愿意他把跟这个社会价值不一样的部分展露出来,这个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发挥,那我们在世界上就会有很多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04骨感的现实面前
父母能做些什么
很多父母听了很多理论之后,观念有了改变,脑子里有了理想的教育状态,他们也希望孩子能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现实难以改变,孩子还是得上学,学校就是这样子,父母无力改变这么多时,怎么去做呢?
第一步,看见和欣赏孩子。
我常说,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接纳你的孩子,那么至少你作为父母应该要接纳他,因为你是带他来这世界的人。
你没有办法立刻改变这个世界的氛围的时候,至少第一步,作为父母,我们要有能力,我们也要愿意去看见跟欣赏自己的孩子,你决定了这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你就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
第二步,鼓励和接纳孩子。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看到:“你在这个部分的能力确实没有别人好,但你可以看到你更适合做什么,更适合学习什么。”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点,我相信这是送给孩子一生更好的礼物。
帮助孩子分辨出来“我最擅长的是什么,那我的立基点可以在这个地方,可以多琢磨,然后我也可以在这里多发挥。而另外那个可能真的不是我的强项,我也必须要承认,这可能就不是我所擅长的。同时,我可以接受我不擅长的,可是我也可以欣赏别人比我好。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自己。”
记住,教育孩子不是把他放在一个保温箱里,我们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跟这个真实的社会接触。
在接触的历程中,他如何看到自己,然后如何自处,在自处里面,他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他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的价值,这样才会公平。
05如何发现孩子的擅长和创造力?
就是跟孩子好好地玩!
这个部分很简单,就是父母应该试着去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面。譬如说孩子可能在扮家家酒,那我们也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孩子在那边玩沙子,我们也可以去玩玩看。
我们可以让自己回到童年世界,跟孩子一起互动,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就是同在。可是我常常会看到,父母比较辛苦的部分是——我们失去了玩乐的能力,我们连玩乐都要学习。他们只会说:“你这样不行,你应该怎么样……”我觉得很可惜。
其实在玩乐的过程中,人们的智慧,人们的创造性就会在里面发生了。
因为创造性就是从生活中萃取出来的,所以你注意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是很欢乐,那就是代表他融入其中。在过程中,我们先不要着急做评价和教导。教导的事情留给老师做,我们父母先学会跟孩子玩。
把孩子送去学画画、学音乐,其实那是第二个层次。如果孩子喜欢这些,我们再去帮助他,拓展他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再通过专业的人协助他。
这个地方我一定要特别提醒——因为我自己也教过画画,我常常说,如果为了满足家长,那我知道我可以怎么教孩子,让孩子的作品变得让家长满意。可是我必须诚实地说,其实这个过程,如果我真的要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创造力就完全被我们剥夺了。
所以其实父母要做选择的话,稍微慎选一下,一开始不要那么在乎成品。等孩子经历了一段时间,如果他真的很喜欢也很投入,你真的想让他往这个方面的技巧发展的时候,我们再开始做技能训练,但这个东西不要太早,先让他喜欢。
我真的要提醒,父母这个角色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只有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
06心理学家也有育儿困难
我一直学习研究心理学,儿子比较优秀,母子关系也特别好。但在教养过程中我也曾遇到困难,跟所有的父母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挫折相比,绝对不会少。
儿子跟我很像,都不是很乖的孩子。他是个充满创意,经常捣蛋,制造麻烦的小孩。儿子念国中的时候,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一天放学回来很伤心地请求我,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爱他。相信听到这句话,做母亲的挫败感都会很强烈。
做父母最难的部分就是父母也是人,不被认可的痛苦一下子会被诱发出来——“我这么爱你,你居然还这样说”。
但是,如果马上用不知感恩之类的话把孩子说一顿,那就是彼此伤害了。
我心里也涌起了挫折感,但是长期学习心理学的经验,让我在话说出口前,先暂停一下,不要那么快对号入座。去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说这句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问孩子是不是妈妈的爱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当你这样反应而不是上来就冲孩子发泄一通,孩子就能感受到妈妈懂得了他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妈妈理解了自己。
我回应儿子说:“你不能要求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拒绝我给你的爱,一个母亲一辈子都会爱他的孩子,但你可以将这份爱退货。”
我会支持儿子实现梦想,即使他的梦想很不符合这个社会规范,会让他知道这条路很辛苦,但如果这就是他想要的,那就准备好付出代价。
我很感谢我的父亲。周遭很多人都比我有条件有能力,但是父亲送了我一份“相信我自己”的礼物,一直让我做一个敢冒险,勇于面对问题的人,这份礼物很珍贵,我也很期待把这个美好的礼物传承下去。
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的时候,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07期待孩子改变
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
如果父母很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改变,就会为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一样,但通常父母期待孩子先改变。
父母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和策略。
我们需要先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评判孩子,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往孩子身上套。
作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之所以会那么快地想要去纠正孩子,是因为不希望他受苦,不希望他走弯路,希望他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但是也因为着急,所以就很快下结论,很快下指导棋,很想告诉他,怎么做就不会有问题了。
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而且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情境也不一样,所以如果用我们所想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说不定是局限了他的可能性。
1,心理学家也有育儿困难。
2,当一个人真的愿意相信自己的时候,困难就不再是困难,给孩子一个礼物-‘相信你自己’。
3,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
4,如果你一直用担心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
5,父母对孩子总是满满的期待,可你有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灵魂拷问)
6,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教养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的结果。
7,创造性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
8,不要过度的追求完美,那样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
9,最好的自己等于最合适的定位。
08父母对孩子总是满满期待
可你有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
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教养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的结果。
在教养过程中,最难的是倾听孩子给你的反馈。父母可以去听听孩子的反馈,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
在做父母的历程中,其实我们都曾或多或少的收到过孩子的批评,只是我们都会用一套理由去告诉孩子为什么我要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在诉说他对我们的期待。
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回馈,父母也意识到要做一点调整或改变,那就真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适度的管教,而不是全然地操控孩子。
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缺失允许他成为他自己的环境,他从小就是被各种要求束缚的,可能也不清楚怎么做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和规准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知道了以后,是不是要遵守这样的规准,成为这个社会价值标准期待的人,是孩子需要去思考的。
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你不按社会常规的套路走,可能会付出什么代价,别人会怎么形容你,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听到别人负面的评价,你可能会很辛苦,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评价令你疲于应对时,父母愿意一直支持你。
当孩子明白了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就会比较明白:原来我的父母跟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外在的世界仍然会影响到我。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成为依循传统的人,因为世界一直在转换,一直在改变,孩子也需要不断调整,如果他只是依循着所有人告诉他的去做,譬如说老师说的,父母说的,很可能他长大了以后在社会生存都有困难。
所以,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走到这里或那里,而是要一直寻找:孩子站在这个竖线的哪一点,对他来讲比较合适。在成长的历程中可以付出比较少的代价,又比较能够展露自己,哪个点才是好的。
09创造性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一个孩子如果过度地被规范,过度地被压抑,他的创造性大概很难出来。人人都在讲创造性,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有创造性。
通常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成长环境中会不断地被鼓励,不断地被刺激,才会不断地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性。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允许孩子做,那么他肯定不敢冒险,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如何去提供这些环境给孩子,就会帮助他发挥出创造性。
如果孩子过度的追求完美,那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所以有时候不完美也没有关系,孩子就会勇于冒险,他的创造性就会出现。
最好的自己等于最适合的定位。
孩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理解特别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去调整。
引导孩子去理解,不仅仅是你这么做,人家会怎么说。而是去想想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如果很期待自己做的跟他们不一样,很可能之后他们还是会这样批评你。
但这就是我们想要跟他们期待的不一样而付出的代价。按照这个思路,孩子会比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各种评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今天我做了这个决定,要成为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这也是通过我自己的决定,也是在做自己。
虽然看起来我的样貌好像很符合社会的期待,因为我已经考虑过,评估过,这样的方式生活是我愿意的。所以它不是好跟坏,对跟错的问题,而是怎么帮助一个人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
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接受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去的自己有很多受苦的经验,所以就希望孩子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是,父母不喜欢当年自己的状态,就不要孩子成为那样。
父母其实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