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刘羲叟的澄泥砚
北宋的文学大家欧阳修,即欧阳文公。在其《文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刘羲叟,如唐法造澄泥砚“绝佳”。余得其二,一赠原父,一置中书阁。
这刘羲叟何许人也?当时,太行山古上党的一位山汉,为何能够得到朝廷转运使、大文豪欧阳修的认可和赞许!事情是这样讲地。
刘羲叟(1018-1060年),字仲庚,上党泽州高都镇东刘庄村人。他的家乡,丹水悠悠,青山吐翠,柳树成荫。村子坐落在美丽的丹河岸畔。这个叫东刘庄村的地方,地势特别,村子以东西两部分,布局在上党泽州丹河东岸的山岭上和西岸的河谷中。村子顺势一分为二,一部分人住河东,为东刘庄;另一部分人居河西,称西刘庄。羲叟墓也在东刘庄村,今已不存。至今,村上以刘姓居多,相传是为给刘羲叟守坟而建的村子。天禧二年(1018年),刘羲叟初步人间,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他自幼聪颖过人,加之祖辈藏书如癖,为后人羲叟留下经、史、子、集多部。青年时期“好学知书”,“强记多识”的羲叟考中进士,寓于上党乡村。
北宋庆历年间,当时中国北部的政治、经济情况很不理想,内乱外患相继发生。已经是“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被委以重任。肩负着平乱、应敌、安民与巡察“河功”的多重任务。三四年巡察地方期间,欧阳修足迹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五省四十余州县,历史上称他的这几年工作是“奔走边塞勤于政务”。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他仍一如既往地不忘发现、举荐人才。
就在庆历五年(1045年)闰五月,欧阳修来到了河东路的上党,在泽州的高平王降“润国冶”铸币坊巡察铁钱的铸造情况时,在泽州听说了刘羲叟的名字,了解到此人“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法,学识渊博,注有司马迁《天官书》,更懂治黄之道,著有《洪范灾异》之书。”他大喜过望,立即来到高都。发现了刘羲叟这位神算人物。
思贤若渴的欧阳修,不惜长途跋涉的疲劳,兴冲冲赶到东刘庄村,在陋巷中寻到了刘羲叟。欧阳修急切要见刘羲叟,有着特殊的原因。这就是深切地关注着黄河治理的欧阳修,曾先后三次考察黄河。黄河泛滥给民众造成的危害,刻骨铭心。欧阳修在各地巡察时,到处注意寻求治理黄河之技术。
站在欧阳修面前的山汉小伙子,口齿伶俐,眉清目秀,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思路敏捷,特别是其心算的计算速度过人,决不是一个平凡之辈。欧阳修与之促膝交谈,大吃一惊。立即墨书,为朝廷赶写了《举刘羲叟札子》文中说:http://s16/mw690/0020NpwRzy757SQlS3Rdf&690
臣昨奉敕差往河东。伏见泽州进士刘羲叟有纯朴之行,为乡里所称。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可与汉人刘向、刘歆、张衡、郎觊之徒为比。致之朝廷可备顾问。伏乞特赐召试。或不如所举臣甘当朝典。今取进止。
不久,欧阳修回去朝廷后,又收到了刘羲叟写的《春秋灾异》一书,欧阳修通过与刘羲叟的接触,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位应得到朝廷重用的旷世之才。大加称赞,立即写成奏状,再次向朝廷举荐刘羲叟。
就在欧阳修上呈奏状后不到十天时间里,朝廷便下达了由刘羲叟为“试大理评事”的委任状。此《春秋灾异集》又名《洪范灾异论》一书在后来朝廷治理黄河灾患中起到了作用。刘羲叟最终走出了太行山,走出了天脊之处的古上党,来到了繁华的都城汴梁。先后做过大理评事、权赵州审事判官、秘书省著作佐郎、崇义院检讨等官职。
在上党,对于澄泥砚贡献最大的有两人,一个是隐居深山的吕道人,另一个就是刘羲叟了。澄泥砚全赖人之所为,凝聚着制作者的劳动和聪明才智。泽州的刘羲叟和吕道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制作着澄泥砚。上党澄泥砚有“坚致如石”、“玉色金声”、“手能生晕”、“墨发如歙”的特点,两人的作品,世人统称为“泽州澄泥砚”。吕道人的砚台“以别色泥,其首有吕字”。刘羲叟所制砚台,没有不同的色泥,其首也未有吕字。由于刘羲叟身为朝中要员,制砚数量不及吕,存世者极少。
去世时,刘羲叟年仅43岁。欧阳修上党力荐给朝廷的刘羲叟,一生虽生命短暂,但其多才多能,世所罕见。一生著有《十三代史志》、《刘氏辑历》、《春秋灾异》等著作,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和工艺大师。他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今令人惊叹。
http://attach2.scimg.cn/month_1003/20100331_8fe1bebe062c0b0fb1d2xA1GXKp8JzCd.jpg
http://attach2.scimg.cn/forum/201412/10/211936ynb65yfo3ho0mhq3.jpg
http://attach2.scimg.cn/forum/201508/15/231238tg0nfzooipo4o852.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