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误说与顿悟说

(2013-05-08 14:43:1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教育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mdike)以猫为实验对象,于1889年设计了迷笼实验,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进而认为人也是通过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由此建立了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即“试误说”。“试误说”的根本观点 ——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
    1925年,另一位心理学家以黑猩猩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根据实验认为,黑猩猩的学习是通过“突然的领悟”实现的,并由此建立了著名的“顿悟”理论,这位心理学家是德国的
苛勒(W.Kohler)。“顿悟说”的基本观点——学习的过程不是盲目的、渐进的,而是在了解了问题情境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苛勒发现猩猩的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黑猩猩在实验中往往出现一段时间的停顿,环顾四周;②停顿表现为前后行动的转折点,停顿前行动盲目,犹豫困惑,停顿后目标明确,动作顺利;③停顿后出现了一系列不间断的动作,正确解决问题。
    从此,“试误说”和“顿悟说”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将两种对立的观点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咯 (Harlow),他认为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试误和顿悟分别代表学习和思维发展中的两个阶段,试误是初始阶段,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是高级阶段,是试误的飞跃。
    “顿悟说”与“试误说”均以实验为依据,各执一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在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既有试误也有顿悟,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试误说适用于解释机械学习,即问题解决者不具备相关的原有知识情况下的解决方式。顿悟说适用于解释理解性的问题,问题解决者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这两种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二者其实是统一的。他们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将其理论解释泛化成普遍适用的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