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作业习惯的现状与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

(2012-09-18 15:40: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随笔
小学生作业习惯的现状与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

                                              

   由于妹妹的工作比较忙,暑假把孩子送到我家由我们帮助看护。可能是孩子http://s5/bmiddle/5c484fc4xc78aaef32f04&690
在此期间有些长进,今年暑假,又把孩子送给我看护。妹妹想一举两得,一方面我家没有小孩,家里显得清净,想让孩子给我们带来一点乐趣,另一方面丈夫可以教他写日记,我可以教他学数学。反正闲着也就闲着,有点事可做终究是件好事。要说这孩子还算听话,每天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据说都很优秀,所以带起来也不是很吃力。可是,今年的他跟去年相比,似乎有了一些变化,不知是长大了的原因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远不如去年那么顺手,孩子也不听从指挥了,尤其在做作业时表现出磨磨蹭蹭使我有些许担忧。事后,我不由得想起班上学生的家长经常跟我唠叨的一些话语来:“xxx做作业时总是要我陪在身边,否则,就会做的一塌糊涂。”“xxx做作业时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吃东西,或者不停地上厕所。”“xxx晚上要玩到八点多才不得已写作业,有时候要做到11点多,”“xxx遇到稍有难度的题就喊家长帮忙,要不干脆不做,等第二天去学校老师讲后再做。”“我儿子的字写得乱糟糟的,像鸡爪子画的。”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五加二等于零。这种说法,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双休日的作业做的一塌糊涂。从家长的埋怨中,从妹妹孩子的行为中,从教师的职业评价中,我发现了一个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甚至于影响学生一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著名文学家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对于人生的成功是何等重要。而所谓学习习惯包含着很多内容,作业习惯就是其中之一。作业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亦然。
    透过学生的作业习惯和质量,就能够看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学生的作业习惯是反映学生学习态度的晴雨表,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或作业习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作业质量,并逐步促进其它良好习惯的养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良好作业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既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规范学习行为的需要。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得,给作业时还没有形成一定习惯的小朋友或有困惑的家长、老师谈一点体会,以供参考。
    一、做作业要专心致志。大家都知道“小猫钓鱼”这个童话故事,从故事中也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这个道理在做作业方面实适用。而在学生中,诸如上面所说的种种现象,有很多就是做作业时学生心存旁骛、心猿意马。要让学生养成作业时一心一意的好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从小抓起,并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致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在学生作业时,不要随意打扰,保持作业环境的安静,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静下心来思考、书写。如今,有的家长在学生作业时,一会问学生想不想吃什么、喝什么,一会儿又问冷不冷、热不热,或者问作业难不难、多不多。看上去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其实,是在影响孩子专心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关心”应该休矣。对于孩子在作业时随意进进出出、写写停停的现象也要加以引导,不合理时要坚决制止。
    二、做作业要定量限时。一般来说,作业分两类,一类是课堂作业,另一类是家庭作业。
    在课堂作业时,要求在新授课后的时间完成的,时间不宜长,原则上是要求70%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难度和数量要适中,课堂作业有时间要求,就是对作业速度有要求。要做到作业保质、保量、按时,除了有安静的作业环境做保证之外,还需要聚精会神,认真仔细。这种“作业速度”习惯的养成,对于那些作业时喜欢拖拖拉拉的学生而言,很有针对性。比如,英语有听力测试,如果没有速度作保证,就跟不上播音的节奏;数学低年级有口算,几十道题规定在10分钟之内完成,没有速度作保障,也是算不完的。另外,这种“作业速度”,对于应对初中、高中阶段“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是大有补益的。
    家庭作业要做到定量限时是很困难的。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量都有比较少,可是,为什么总是有家长或学生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呢?首先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有的教师确实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不堪重负;其次我们还应该从学生作业速度上去考量一下,他们是不是保持了一定应有的书写速度、作业的连续性。正如上面所谈到的有许多学生作业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一道题要做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使再少的作业也会耗时多多。要让学生在家庭作业时养成定量限时的好习惯,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家里,家长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作业时间,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以致于熬到深夜作业还没有写完。还要保持作业的连续性,不要无故中断,做到作业一次到位,这样确保按时完成作业外,还可以避免“漏做”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管和指导。
    三、做作业时要独立思考。相信很多老师或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在作业时,遇到稍有难度的题,就请求帮助,或索性放着不做。尤其在做家庭作业时,许多孩子对父母都有较强的依耐性,父母不在身边就不做作业,遇到一点难题就让父母代劳,似乎这是父母的事情。说是难题,其实这些知识都是学过的,只要认真地再读读题,他们就会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如今的学生中,思维惰性是普遍存在的。有的父母为了省事,要不就说孩子笨,要不就自己替孩子做,当然也有引导孩子思考的。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除了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做到精心,有层次,有坡度外,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既要鼓励,更要善于点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解决了一道难题时,教师或家长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学习上不怕困难的毅力。还有一点就是家长不要长时间地“陪做”,因为有家长陪做,学生自然会滋生依赖心理,有拐杖为什么不用呢?
    四、教师要注重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认真做题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老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树立榜样。从黑板上的板书到作业批改的书写,从按时上课到准时下课,从每周工作流程安排到具体每项工作的落实,都要给学生一个严谨、准时、有效的示范。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长期示范作用的熏陶下,学生会耳濡目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着“认真”二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比如,有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由于工作比较忙而出现书写潦草、甚至出现错批漏批现象,这无疑给了学生一个错误信号:老师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学生肯定不会要求严格;再比如有时作业批改量比较大,应该批改的作业没有改完就把作业本发下去,导致学生误认为教师偷懒,学生也可以不完成作业。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做题的具体方法,切忌抽象。如: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养成过程。一是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二是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三是要逐步规范,由不自觉到自觉,又不规范到规范。我想这个方面的道理是最简单不过了,多说就是赘述。
    六、多方协助,综合促进。一是树立学生中的作业优秀典型。对于作业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或者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在全班进行表扬,使他们成为榜样,激发鼓励全体同学做好作业的信心和兴趣,以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形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但要注意表扬忌泛化,要具体,有针对性,让其他孩子知道好在哪,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二是定期进行作业展评。展评的作业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得好的作业,即是将那些作业书写工整,无错误的作业让师生欣赏,请这些学生交流作业心得,自己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另一方面展评那些有进步的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有信心,有热情,有成就感。如果只是表扬那些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离目标太远,难以达到。在这里我们要善用“跳着摘桃子”的原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作业目标,达到一个目标再确定一个目标。三是教师注意作业批改方式多样化。课程改革以来,作业批改采用等级制,等级制不像分数那么直观,所以,我们在确定等级时尽可能细化,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业是进步还是退步。另外,作业批改形式要多样化,除了给定等级,适当时候加以语言的激励,如:有进步;要是再工整点就更好了等等,别看简单的一句话,学生是很看重的,当然,这样的话不能每天出现。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就是这道理。
    哲学家萨格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重要可见一斑。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为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行为习惯的的养成而共同努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