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龙高各庄村 书院胜地名夷齐

(2012-11-05 08:13:11)
标签:

叔齐

书院山

巨峰葡萄

云居寺

朝阳洞

分类: 秦皇岛旅游历史

高各庄
基本情况隶属于卢龙县石门镇,常住人口950户、3100余人,耕地面积4500余亩。交通便利,李蛇公路穿村而过,紧邻205国道、京沈铁路。西有六音山,旧属昌黎县,1960年后,归属于卢龙县。
村中资源村中盛产巨峰葡萄,目前已注册“高各庄”商标,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以及东北等地。村西有“夷齐读书处”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名由来据《卢龙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明洪武初年(约公元1368年),邸氏弟兄五人由山东奉诏移民到此建庄,因财大势大,高大的瓦房建在北坡上,遂取庄名高阁庄,后谐音为高各庄。目前,王、孟、邸、杨为村中四大姓。
    在卢龙县域最南端、六音山东面山脚下,坐落着一个人口有三千多人的大村,高各庄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这里的巨峰葡萄逐渐飘香万里。而在这之前,这里因拥有着“石门十景”之一的“书阁声清”(指“夷齐读书处”)而远近闻名。
    关于这座老村的过往与今朝,我们要从村西的六音山讲起。

http://s8/mw690/6de4873dgcdb46dd75767&690书院胜地名夷齐" TITLE="卢龙高各庄村 书院胜地名夷齐" />

昔日云居寺内的古井


http://s6/mw690/6de4873dgcdb46de32365&690书院胜地名夷齐" TITLE="卢龙高各庄村 书院胜地名夷齐" />
石崖下的泉眼,据说即为原来的“小井”,又名“洗砚池”,相传为夷齐读书洗笔砚之处。

六音”匿于山
    据旧《昌黎县志》载:“六音山,县西五十里,唱家石门东山,西为靖安堡山,东为蛤泊堡,因山中有云居寺、皈圣寺、香莲寺、白衣庵、胡家庵、药王庙祠,故名。”又据史料记载,“因山上六处庙宇内均有庙钟,每逢节日众人来上香时,各庙敲起庙钟,钟声四起,远震四方,故此山称‘六音山’”。
    六音山由牛耳山、城子山和书院山组成,西面的牛耳山与东面的城子山围成一个马蹄形,书院山则位于两山之怀,而高各庄村就在城子山脚下。
    据史料记载,东面的城子山山顶曾建有石垒的古城(城子山由此而得名),石城完全是用石块干垒而成,不施任何泥浆。城址南宽北窄,原有西、南、北三门,解放初期北门已平,南门尚存石基。经由今日村中赵凤洲、杨先、杨贵勇、王吉庆、白国才、王庭武等几位六七十岁老人的讲述,我们得知,这座石城还被村民称之为“羊圈”,传说明末吴三桂曾在此驻军,用此石城做过羊圈。
     据登临此山的村民讲,此山东、西、南三面山势险峻,东、南坡尤其陡峭,怪石横生,荆棘遍野,几无路可行,只有北面坡度较小,略低缓,而峰顶则较为平坦。山的东南面有一山洞,名为“朝阳洞”(当地村民又称其为“老虎洞”),洞口呈三角形,上窄下宽,洞内地面面积约有40平方米大小,顶高约有5米。“朝阳洞”东约20米处,原有一巨石,临风矗立,上刻“清龙高万丈”“遇景随缘”等几个大字。老人们还记得,朝阳洞顶上约10米的平台上曾有座“药王庙”,他们小的时候,庙尚在,庙里的老道养了一头毛驴,每天都会自行到山下驮水,村里人见毛驴来了,便帮它把水打好,放到它的背上,由它驮回庙里(据胡宝珊先生《初探六音山》一文所述,清末民初,“药王庙”由朝阳洞顶平台迁至洞内,住持道人姓夏,名道衍,他为人和善,又深谙医道,常给附近村民看病、针灸,深受村民爱戴)。
    城子山的西侧,便是书院山。相传,周武王伐商纣之际,这座山为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读书之处,由此得名书院山。

http://s1/mw690/6de4873dgcdb46df5f000&690书院胜地名夷齐" TITLE="卢龙高各庄村 书院胜地名夷齐" />

“夷齐读书处”摩崖石刻。

 

 潜修择胜处
      书院山,据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永平府志》载:“县西四十五里,两冈合抱,环列石屏,屏下朝阳洞,覆石如厦。一小井,深不满尺,钳入石屏,冬夏不竭。井西大石壁立,镌‘夷齐读书处’五字,苔痕剥蚀,摩挲可辨。”
    “夷齐读书处”位于书院山的半山腰,因历史上有夷齐让国的故事而闻名至今(夷齐佳话见于《史记·伯夷列传》:“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逃而亡。”)。3月21日,我们在高各庄村74岁的护林员赵凤洲老人的带领下,绕过村西的城子山,沿满是碎石的土坡攀至书院山“夷齐读书处”。
    这里是一处背山朝阳的宽敞天然平台,而今尚存石碑一座、石碾一具、古井一眼、山泉一处以及“夷齐读书处”五个摩崖石刻大字。
    登上平台,先见一碑,碑高3米,上刻“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碑文见文后链接)。碑旁有一具石碾。绕过石碑,向东北前行,近石崖处有一眼古井,井口约一米见方,由四块条石卯砌成方形,井深7米有余,水深约2米。
    按照史书的记载,再去寻那“深不满尺,钳入石屏,冬夏不竭”的“小井”,但见石崖下有一处直径约半米的泉眼,清可见底。据赵凤洲老人讲,这泉眼处就是原来的“小井”,“泉水慢慢涌出,小井的水聚满了,就流到了南面的大井中。”“小井”又名“洗砚池”,相传为夷齐读书洗笔砚之处。
    碑、碾、井,今天看来,均为“云居寺”遗物。“古庙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云居寺”因山中、寺周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寺庙原有山门一间,山门有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沿石阶进山门后,左碑右钟,碑即前文所述石碑,钟高近两米,上铸铭文:“隆庆年制”(明穆宗元年,公元1561年)。庙内原有正殿五间,歇山顶、灰瓦,格栅木门窗、上棂下板。殿内供奉正像为如来,东西两厢有十八罗汉。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左配房内供奉伯夷、叔齐像,右配房为禅堂,为当年僧人的住处。
    如今,庙宇早已不存,遗址之上,只有碑、碾、井这几件遗物在颇为孤单地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庙宇西北石壁上那“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每字约0.5×0.4米大小),虽看似古朴,但据赵凤洲老人讲,已是后人补刻上去的,从前那五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一人多高,1962年在山上挖井时,还见到过呢。”
    不过,时至今日,身后西北山麓上,松树仍然成林,清风徐来,松涛如吟,宛入仙境。站在“古之高人奇士”所选读书、建寺之处,登高环视,仍不由不叹服古人择佳处的眼光,诚如古人所说,“其势如龙蜷,形似鱼鬣,且前有团山,左有城子山,右有牛耳山,为之拱峙环卫,此山遂岿然独占一方之胜,而寺适建于山之怀,则绝嚣尘而归清静……


http://s3/mw690/6de4873dgcdb46e0beaf2&690书院胜地名夷齐" TITLE="卢龙高各庄村 书院胜地名夷齐" />
昔日云居寺内的石碾。

 

 葡香飘万里
    由“夷齐读书处”处俯瞰,可见成片的葡萄架立于耕地之中,那即是高各庄村村民种植巨峰葡萄之处。
    巨峰葡萄以其粒大、果甜、营养价值高、便于农田管理等特点,倍受果民和市场的青睐。早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高各庄村就开始引导村民大量种植巨峰葡萄,其后,该村的巨峰葡萄种植面积以每年近百亩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已累计达到3500亩,年产量达到1800多万公斤,创产值2300余万元。
    发展到目前,据村支书杨卫东介绍,高各庄村几乎全部耕地都种上了巨峰葡萄,亩产最少5000斤。按去年每斤一块六、七算,每家都能有几万元的收入。每年8月底(葡萄成熟的季节)开始,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以及东北等地的客商都慕名而来,到村里收购葡萄,“整条马路(李蛇公路)都被各地的客商堵得满满当当的。”
    村里还建起了360多个专门储藏巨峰葡萄的冷库,可将巨峰葡萄的保存期延长3个多月。走进村中林占权家的冷库,只见100多平方米的冷库内壁,全部装有泡沫保温板,门口上方有吹风机,将制冷机制出的冷气吹进冷库。据林占权讲,这个冷库总共投入3万多元,可储存4万多斤葡萄。
   采访当日,时令已近清明,耕地里正有村民将葡萄秧挖出。原来由于葡萄秧怕冻、怕风吹,每年的立冬前后,村民都要将葡萄秧一棵压着一棵编好后埋于土中御寒,待到来年清明前后,再从土中挖出,让其继续生长。
   为着新一年收获的忙碌已经开始,高各庄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也早已成文,古老的“夷齐读书处”,山上山下,都将散发出更有希望的新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