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充足是现今全球海水资源面临的两年夜危机。河流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生产的水资源基础,在社会成长中阐扬着巨年夜的作用,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制约地区乃至全国整个国家经济的继续成长。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招致年夜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自然水体;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招致更为广泛的非点源污染不竭汇人自然水体;另外,为了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自然河流不竭被人为渠道化、直线化以及硬质化,招致自然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减弱。以上一系列的人为活动均招致了水体环境的严重污染,河道生态功能不竭退化,使水资源的可继续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呵护和改良河流水资源的整体质量,呵护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包管并增进社会可继续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纳各种办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竭提高,河流的水质改良也巳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河流的综合性治理即生态修复的开展已成趋势。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年夜量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在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一些经常使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其整体性、连续性等特点遭到破坏,往往造成河流生态环境的好转,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办事功能降低,甚至造成不成逆的生态退化。这种胁迫主要有传统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污染物的排放对河流的污染、引水量过年夜、沿河农业、渔业生产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等。
(一)传统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传统水利工程(年夜坝、河道硬化等)的修建对河流原有的水文条件、河流地貌以及河流的水力特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自己的特性,从而造成了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例如年夜坝的修建,将河流联系开来,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河流上游形成高位水头、下游流量减少,中断了年夜坝上下游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递,造成河流原有生境的修改,而生物群落和生境具有统一性,招致河流生物群落的栖息和迁徙规律受到影响,最终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再如河道硬化整治,由于对河道采纳截弯取直和年夜量采取混凝土等硬质资料,一方面修改了河流地貌和河流的水力特性,破坏了河流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原来蜿蜒的河道变得顺直,河水流速加快,阻碍了河流与河岸之间的交换、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修改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另一方面,致使河流原有景观遭到破坏,河道形状几何规则化,变得十分单调,降低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景观办事功能。
(二)污染物排放对河流的污染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向河流排入年夜量污染物质,如果其数量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将招致水质变坏(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年夜量的悬浮颗粒物等),直接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水生生物年夜量死亡等),降低其海水供应等生态办事功能。另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硫化气体的年夜量排放,招致酸雨的形成,也会间接造成河流水质的好转。
(三)引水量过年夜
随着社会的成长,工农业以及人类的生活引用了年夜量的河水,可是每条河流的循环水量是有限的。无限制的引用河水,使河流生态系统的水量低于生态需水量的下限,将招致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生态办事功能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造成河水干涸,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完全毁灭。
(四)沿河的农、渔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沿河的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示在对河滩的开垦和耕作。由于土地肥美,人们加年夜了对河滩、湖岸、河边湿地的开垦。年夜量的开垦造田使河滩、湖岸及河边湿地原有的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文条件、河流地貌及水力特性均随之产生修改,招致河滩、湖岸土地以及河滩湿地的退化,减少河滩原本拥有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其生态系统办事功能(如河滩湿地对河流水质的净化作用等)。另外,河滩的开垦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在河滩田地中年夜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对河流水质造成新的污染。而渔业活动则会造成河流中的经济鱼种受到过分的捕捞,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招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损。

三、河流水域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水体生态系统具有自净能力,但当污染物的数量超出其自净容量时,将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功能受阻,致使河流生态平衡失调。此时,必须实施污染物综合治理的办法和办法,消除污染物的影响,修复河流水生态系统。
(一)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生态工程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技术由于运行简便、管理用度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起着很是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必须的N、P等营养元素都是从水中直接吸收的,经过一系列同化和异化作用而被转化成植物体内的组分,最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人工湿地系统中去除。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形成基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湿地中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河流污染治理中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中国已在很多城市建立了人工湿地系统,水中污染物去除率均超出了50%。
(二)水生生物群落恢复技术
河流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恢复包含水生植物恢复、底栖植物恢复、浮游生物恢复、鱼类恢复等。在河流水体污染获得有效控制以及水质获得改良后,生物群落的恢复就变得相对容易,可以通过自然恢复或进行相应的人工强化,需要时可以采取人工重建办法。
年夜型水生植物(包含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阐扬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生长代谢可年夜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一些物种还可以富集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水生植物通过增进微生物的代谢,使水中年夜部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获得降解,同时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体系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挥发、过滤、降解、稳固等作用,可以将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原生及后生微型植物、底栖植物能够吞食藻类、细菌及部分悬浮状有机物,可避免藻类、细菌过度增殖,加速污染河流水质净化,同时自身又是良好的鱼饵。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捕食水中的食物残屑和浮游植物;滤食性鱼类(如鲢、鳙)和草食性鱼类(如草鱼)等的滤食活动及生理代谢,增进了氮磷的释放,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年夜量繁衍,同时能够控制藻类的过度增殖,避免水华。例如田利等人通过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放养鲢鱼、芦台鮊鱼的试验标明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可以有效地起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作用;李传红通过选择在惠州南湖进行鲤鱼围隔实验和去除鱼类的全湖实验,以鲤鱼对南湖底质扰动所造成的聚积物再悬浮为核心,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鲤鱼对湖泊营养盐水平、浮游植物生产力、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等方面的生态效应,探讨了底栖性鲤鱼在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的作用,试验结果标明了鱼类对水体中的TN和TP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三)人工浮岛技术
人工浮岛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BESTMAN公司开发,后来又由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胜利应用到了地表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上面。人工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资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依照自然规律,在水面上种植高等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制,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质,将水体中的氮、磷以及有机物作为自身营养物质利用,并最终通过对植物体的收获将其带离出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体,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的栖息环境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工程量小,维护简单,处理效果好,避免重复污染,可实现资源继续利用。
(四)曝气增氧技术
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等消耗水体中年夜量溶解氧,招致水体复氧来不及弥补,水体的溶解氧急剧下降,甚至消耗殆尽,有机物不完全分化和年夜量有毒物质的释放,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质好转,呈现水体黑臭现象,无法自行恢复,河流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利用人工曝气增氧,能够极年夜增加河流溶解氧,有助于河流微生物区系由厌氧向好氧转化,加速了好氧微生物的增殖,提高水体中的COD、BOD、N、P等污染物质的好氧降解;另一方面安慰河道藻类生长,并形成河流水体藻类自然复氧机制,消除水体黑臭。人工曝气复氧能包管水体的好氧环境,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可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污染负荷,维持生态净化系统的结构稳定和最年夜净化功能,增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的[l8]
.国内外采取的人工曝气复氧技术主要有纯氧增氧系统、鼓风机微孔布气管曝气系统、叶轮吸气推流式曝气器和水下射流曝气等设备。
(五)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化者,对污染物的去除和养分的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以后河流微生物修复过程中使用较多的微生物制剂是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机理,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化成为简单的无机物,从而去除有机污染的过程。微生物制剂是由几十种具备各种功能的微生物组成的一个良性循环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了光合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等,构成了功能强年夜的“菌团”。其作用原理是利用“菌团”含有的微生物唤醒或激活河道中、污水中原有存在的可以自净的,但被抑制而不克不及阐扬其功效的微生物。通过他们的迅速增殖,强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进而分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增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加速磷的无害化,并锁定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
(六)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人造生物膜是一层附着在载体概略的微生物细胞,对卵白质、淀粉等年夜分子的降解能力很强,降解速度快,本钱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水质净化的关键技术。生物膜法利用滤料和载体比概略积年夜,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年夜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占空中积小,投资少,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
(七)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办法,它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收,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来自于河流与湖库底部聚积物释放的内源污染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氮和磷元素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限制因子,来自于内源释放的氮磷营养物质对上覆水营养物质的贡献率可以达到甚至超出外源污染的贡献率。因此,即使在外源污染获得较好控制时,河流水体中营养物质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致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难以获得完全解决。底泥疏浚可以将富含污染物的底泥从水体中永久性去除,能够控制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或减少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因而被认为是河道湖库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办法而被广泛应用。在外源氮磷营养物质获得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控制内源氮磷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底泥疏浚技术控制内源污染释放,修复水生生态系统在我国太湖、西湖以及广州等地均有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贵重的实践经验。然而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聚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与疏浚的表层聚积物均产生了根赋性变更,修改聚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招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从而对聚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循环产生影响。日本的隅田川河和俄罗斯的莫斯科河曾采取污泥疏浚的治理办法,从而使得水质恢复。但底泥疏浚法工程量年夜,造价高,并需确定合理的挖掘深度和挖泥量,不然容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四、河流水陆交错带植被修复技术
河流水陆交错带植被修复是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使用最广泛的办法。植被的恢复能够呵护河岸,增加河岸稳定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河流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水生植物的根部具有富集重金属的功能,可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每株水生植物都像一台小小的供氧机,向河流水体供氧;水生植物的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组成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系统,根茎为细菌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去除BOD和COD的功能有所提高,在土壤污染的净化过程中阐扬着重要作用。另外,水生植物在减缓航运引起的海浪对堤岸的冲击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湿生年夜型植物限制了近岸水流的流速,它们的浅层根团也起到加固河岸概略的作用,同时,植物的根、径等对地表径流还具有拦截泥沙和颗粒态污染物、降低流速等作用。
河岸植被能起到有效的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动、植物迁徙和生存繁衍,并起到生物多样性呵护的作用。河岸带植被恢复办法一般采取乡土植被恢复、物种引进技术和生物工程办法。河流沿岸生态修停工程办法还包含土地渗滤修复技术、砾石床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等。
五、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即对受污染的底泥不做搬运或运输,向底泥中直接投加底泥改良剂,在基本不破坏水体底泥自然环境条件下在水体底部进行降解和修复。其中,底质改良剂是一种将降解底泥微生物菌种和优选矿物等混合加工而成的生物产品,它能够数百倍放大自然界的底泥降解作用,有效分解恶臭物,快速将水体从厌氧状态变为好氧,是一种有效降解底泥,帮助水体恢复自净能力,并重建生态平衡的技术与产品。
技术优点在于:
1.见效快,能迅速消除底泥黑臭,提高污染介质中的微生物浓度,促进水体生物快速修复,提高自净能力;
2.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可使水体从黑臭厌氧恢复至溶解氧2~4mg/L以上;
3.能消除水体内源(淤泥)污染,淤泥不上涌,无异臭味,并可将淤泥逐步矿化为密实的土褐色,减少污泥厚度;
4.治理成本相对清淤非常低。
此技术可广泛用于城市黑臭水体底泥降解与减量,改善河流、湖泊底质生态系统。底泥经过一系列处理技术可进行原位消减、原位覆盖、原位钝化等无害化处置,并实现资源化利用。例如底泥含沙经过分离、清洗可用于造地、管道工程沟槽回填等,底泥经脱水、固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形成的余土也可用于工程建设、烧制陶器等,将底泥变“害”为“宝”。
河南路腾生态修复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各类高速道路、山体护坡绿化、矿山边坡修复,工矿业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河道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各种被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修复,提供成套的设备,药剂和施工方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