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微生物的恩怨情仇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微生物的真面目,展览还特别制作了16个微生物模型:等比例放大600万倍的非洲猪瘟病毒;宛如一顶皇冠的冠状病毒;象树枝一样的青霉菌。
展览还展出了17件与人和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动物标本。例如绿猴,因皮毛金黄带绿而得名,它能感染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该病毒变异成艾滋病病毒,开启了人类的世纪噩梦。
在人类和致病微生物的斗争中,许多科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我国的几位知名学者。1910年东北鼠疫流行,伍连德首先提出肺鼠疫人传人的特点并发明伍氏口罩,控制了疫情。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奖。“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李桓英长期深入麻风病高发地区治疗病人,基本消灭了麻风病。广大医务人员为防止传染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微生物不会消失,传染病必然长期存在。人类要做好与传染病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同时我们也对人类智慧和科学进步充满信心,人类终将取得一个个胜利。对于微生物我们是后来者,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心存敬畏,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微生物有更多了解。展览希望帮助观众全面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某种致病微生物长期共存,是不得已的现实,当然不等于听之任之,要利用一切科学手段积极与之抗争,将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