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结中国古代习俗对年龄的称呼时学习到“黄耉”是指九十岁的老人,“黄”指老人头发发黄,“耉”是指老人面部有老年斑。黄耉也泛指长寿者,“黄发”也泛指老人。
忽然想到“黄童”是因为儿童头发发黄,故指幼童。赶忙查字典,“黄”字应该怎么解释。《辞海》中“黄”有四个解释:1、金子的颜色,2、黄帝简称,3、马名,4、幼儿。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我们把小女孩贱称为“黄毛丫头”,讥讽他人年幼无知叫“黄口小儿”或“黄口小雀”或“黄口孺子”。“黄口”本来是指幼鸟的嘴是黄的。《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翻译为现代汉语是: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全是黄嘴小雀,就问捕鸟人:“怎么唯独捉不到大雀。”捕鸟的人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容易捉到;小雀贪吃,所以容易捉到。”可以理解为“黄”代表幼小。
《淮南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的著作,这个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博学多才。其中的《氾论训》主要讲他的历史观。“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翻译为现代汉语是:“古代侵犯别的国家,不杀幼儿,不捕杀老人,在古代是合乎道义的,在今天会成为笑料。”刘安称幼儿为“黄口”,称老人为“二毛”,应该是指老人掉光头发再长出来的“二毛”是又黄又软的象婴儿胎发一样的,这比称老人为“黄发”更确切。可惜称老人为“二毛”不被公认。
又想起了武汉的黄鹤楼。也想起了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在生物学上,并不存在“黄鹤”这一物种,为什么这座名楼偏偏要叫黄鹤楼呢?有很多说法。其一:楼檐如仙鹤展翅,覆黄色琉璃瓦。其二:楼建于蛇山黄鹄矶上,“鹄”“鹤”两字当地通用,所谓的黄鹤楼,其实就是黄鹄楼。黄鹄就是大家熟知的天鹅,因为天鹅嘴的根部有赤黄色的瘤,所以被古人称为黄鹄。其三,来源于一个传说:辛姓妇人在山上卖酒。有位穷道士时常讨酒喝,从来也不给钱。有一天,这位道士突然说,我喝了你上千杯酒了,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他拿了一只橘子,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今后有客人来饮酒,只要拍一拍手,仙鹤就会从墙上下来为客人跳舞助兴,从此她的酒铺门庭若市。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她专门建造了这样一座仙气缥缈的高楼,起名为“黄鹤楼”。其四,白鹤的幼鸟头部、颈部、背部和双翅都有褐黄色羽毛。每年的秋天,白鹤家族带领幼鹤从西伯利亚南迁鄱阳湖飞过武汉,人们可以看见空中飞翔的黄鹤。来年春天返回时长成的已经是白鹤,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搞自然科学的我当然更相信最后一种说法,而且“黄”有幼小的意思,也说的通。
找到一些雏鸟照片,分别是雨燕、画眉、八哥、杜鹃、大苇莺、山燥鹛、乌鸦,大家一起欣赏这些黄口小雀。最后一张是幼鹤。





江耘 8-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