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和“铜鉴缶”

最近新冠疫情趋紧,只好在家看书。《风俗通义》是东汉学者应劭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我国第一部民俗学专著。这本书第六卷“声音”,介绍宫商角徴羽五个声调和不同材质的乐器。其中有“缶”一节。
《易》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诗》云:“坎其击缶,宛丘之道。”缶者,瓦器,所以盛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太史公记》:赵惠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曰:“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进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击缶也。”
查阅《说文解字》、《辞海》、《中华大字典》等书籍,都说“缶”是古代汉族的陶制乐器,字源有象形和会意两说。忽然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两千人组成的巨大方阵在鸟巢中央整齐划一地“击缶”时,力震云霄的声音在鸟巢上空回响,一瞬间让全世界为之屏息。那个“缶”好像是方形,也绝不是陶制。赶快上网查询。
“缶阵”中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 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
“缶”字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盛酒浆的瓦器;2、汲水器,3、瓦质打击乐器。4、古量名。奥运会缶阵中的“缶”是解释一,是盛酒的食器,是不能“鼓”的。能鼓的应该是一种大瓦罐子。当时怎么没有认真一下,就让老谋子给忽悠了呢?这下子,全世界的人都会误认为中国古时候鼓的缶是个方的铜家伙。是老谋子欠我们一个解释,还是我过于咬文嚼字了呢。顺便说一下,渑池会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晚期,应该是公元前279年。曾侯乙生活的年代在西周早期,没有确切的公元纪年(西周从公元约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因此,我们看到的曾侯乙铜鉴,比秦王击缶要早好几百年。我相信秦王击的缶,一定不是普通的大瓦罐,早已经是一件精美的乐器了。可惜缶作为乐器没有流传到今天,我们无从了解它的真实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