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换个角度看本质
(2023-04-08 12:48:17)| 分类: 时评杂谈 |
【职场经验分享】之三
企业管理:换个角度看本质
柯杨宗
企业管理是一个深度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善于换个角度,牵住问题的“牛鼻子”,去分析问题;要善于换种思维,发现问题的“牛蹄子”,去研究问题;要善于换套方式,套住问题的“牛脖子”,去解决问题;要善于换条路径,抓住问题的“牛尾巴”,去改善问题。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换个角度,牵住问题的“牛鼻子”。
前些年在浙江认识一位老板,他在公司行政机关强制推行“双休”,双休日办公室一律“闭关”,员工不得进入办公楼,除非有特殊工作需要,必须经领导批准。当时有些不理解,很多企业老板巴不得员工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工作岗位。而这位老板怎么就舍得非得要员工“双休”?
面对我的疑惑,他“呵呵”一笑说,企业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更要善于“换个角度看本质”。我们不能只盯员工的工作时间,更要注重员工的工作时效。员工天天来上班,表面上看是在工作岗位,但实际工作效率如何呢?企业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工作效率,而不是时长。把任务完成,把工作做好,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OK了。为什么非要员工天天坐班呢?我们希望是七天的工作能五天做完,而不是五天的工作非要七天来做。
他还介绍说,我们再换个角度来思考分析一下。
一是实行“双休”是《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赋予职工的休息权利,作为合法经营的企业本应该就要遵法守法,合法用工,为什么非要触碰法律的“红线”?二是实行“双休”后,给员工有个休息、学习、充电、休闲、娱乐等补充精力的时间,让他们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不感到疲惫,有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效率会更高;三是适应当前人才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在制度管理方面更人性化;四是有效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一周六天甚至七天都在岗位上,除员工精神疲惫,精力欠佳外,还会养成了大家“磨洋工”的不良习惯,长期如此,大家就会淡化了工作效率。通过实现一周五天工作制后,大家都想办法把一周的工作要在五天内做完,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从而也会培养了大家注重工作效率的意识和习惯;五是我们这些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也不能天天都处于工作紧绷的状态,“弦绷紧了容易断,人绷紧了容易崩溃。”我们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工作固然必要,但健康更为重要。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只有精力充沛,才会充满激情,工作才会高效;六是现在早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很多工作都可以网上办公,大可不必员工除正常的上班时间外还要守在办公室加班,应该允许员工把没完成的工作带回家去做,管理会更人性化,更有弹性;七是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办公成本,双休日不办公可以节约各类办公费用,如水费、电费、保洁费、交通费、就餐费、加班费等等,一天不起眼,一年下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都是公司的纯利润。因此,在某些方面,加班不是敬业,而是一种潜在的浪费。
听此分析,我茅塞顿开,不得不佩服这位老板的精明。别人精明在表面,他却精明在深层次,拔开了问题的表象,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上,“换个角度看本质”是非常必要的,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显著效果。
换套思维,发现问题的“牛蹄子”。
正常情况下,每个公司都会在年初确定年度利润总目标,为保证利润总目标的达成,有的公司会直接下达降本多少的指标,把降本多少作为总利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言“节约的都是纯利润”。因此,各部门为了保证降本目标达成,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大幅压缩开支,如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等。因为降本是直接的,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的,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并从上到下都热衷在降本的氛围中。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从根源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的问题点。我们应该明白,企业的根本是如何创造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要在如何围绕实现“利润最大化”上做足文章。而利润的最大化是靠投入、靠付出、靠发展、靠努力而来的,而不是降本降出来的。偏面的下达降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了“利润最大化”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利润和成本的关系,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降低多少成本,而是如何实现最大利润这个目标,并为保证“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俗话说“物有所值,值有所物”,如果一味地强调降低成本,只会让很多本该放开手脚大展创造利润的身手被捆住。当一切偏面地、狭隘地以控制成本为前提的时候,无形在实现“利润最大化”面前拦了一道“坎”,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利润最大化”的发挥。
成本一定是要控制的,但如何控制成本才是最关键的,不能把降本简单化、草率化、偏面化,甚至僵化。应该是在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而不是因为一定要降低多少成本,而阻碍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此,控制成本也只能是相对的成本,而不是绝对的成本。绝对的成本会把发展的双腿“捆”死,而相对成本是在同项工作中,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牛蹄子”,不能单纯地追求如何降低成本,而是追求如何创造最大利润。
有一个小故事:两只大雁带着干粮,要穿越一片大沙漠,经过几天的长途跋踄,沙漠还是一眼望不到边,干渴难耐快支撑不住的它们,开始寻找水,如果再不喝水就要被渴死。突然,它们发现了两只埋在地下的瓶子,而且瓶子里都只有一半的水,可是瓶子太细,它们无法把嘴伸进去。A大雁对B大雁说,我们把剩下的干粮都倒进去,提高水位,就能喝到水了。于是它们开始往瓶子里倒干粮,可是,B大雁倒了一半就停止了,水却够不着,它坚持要节约留下一半干粮。A大雁见状摇了摇头,把自己的干粮全部倒进了另一只瓶子里,水位很快升到瓶口,它喝到了水,也补充了水份。它们继续往前飞越,结果不久,B大雁因严重脱水渴死在沙漠里,A大雁一天后成功穿越了沙漠。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凡事都要发现问题的“牛蹄子”,聚焦问题的关键点,不能因小失大。在穿越沙漠这个终极目标面前,A大雁考虑的是求生(水),只有首先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目标。而B大雁只考虑眼前节约成本(干粮),结果不仅目标没有实现,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成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最大的价值,不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企业发展首先考虑的不是今年节约多少成本,而是创造多少利润,为了能够实现这一利润,我们要投入多少成本。不能“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让马儿不吃草”,这是违背辩证法的。
换种方式,套住问题的“牛脖子”。
绩效年年考,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而且考核对象还怨声载道,消极应付。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是画饼考核。考核目标不切合实际,没有经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和认真分析,完全凭拍脑袋,根本就够不着,达不到,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导致大家只能“望标兴叹”,消极应对,甚至直接“躺平”;二是考核项目不合理。不是该部门所主导的工作被列入KPI考核之中。例如,质量部门考产值目标,生产部门考销售目标等,这些KPI目标都不是本部门所能主导的,失去了考核的实际意义;三是考核内容不规范。考核的权重不合理,考核额度不科学,考核的细则太繁琐,云里雾里让人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四是考核的人为因素太多。目标量化不彻底,莫棱两可的考核标准难评判;五是“正向”考核被忽略。一个“罚”字贯穿其中,一个“扣”字悬在头顶,缺少“奖”字的实质性体现。
因此,我们要善于换一套方式,以“正向激励”为前提,科学制定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以考核激励的方式,去激励大家共同努力达成目标,超越目标。如果年年确定的目标都达不成,那么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有问题,大家就会逐渐失去信心。因此,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科学,要有依据,不能是哪一个领导心血来潮拍着脑袋确定的。
考核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激励方式。我们考核的初衷不是扣员工多少钱,而激励员工拿更多的钱。奖励员工越多,公司的收益也就越多;反之,扣员工越多,公司的损失就越大。这是成正比的。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框”死,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变应变,快速反应。绩效考核也是一样,要善于转换一种方式,变“固式绩效”为“实时激效”。将“绩效”考核变成“激效”考核,来套住问题的“牛脖子”。要通过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量、产值、利润等各项考核目标。因为,这一切都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企业自身以及考核部门能够左右的。
同时,绩效考核越简单越好,越简单效果越佳,要注重关键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几个看得见、够得着、拿得到的关键指标,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考核不是100米跨栏,而是无障碍长跑,终点才是企业的目标。因此,企业就是要扫清一切障碍,让员工奋力奔跑。而不是人为地设一个个栏杆,让员工吃力地跨越。只有通过激效考核,创造机会让员工拿得更多,搭建平台让员工收获更多,这样才会产生聚心、聚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换条路径,抓住问题的“牛尾巴”。
“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我只看结果。”这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对下级的工作,不问过程,只看结果。表面上看是没有错,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还是不够严谨的。
注重结果没有错,但凡事不能绝对化。结果固然很重要,但结果的好坏往往都取决于过程做得怎么样。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偶然的因素。有因为才会有所以。质变都是通过量变而来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而产生变化的。好的结果,绝大概率都是通过好的过程而来的;而好的过程,一定是产生最佳结果的最大概率。因此,过程管控才是达到最佳结果的前提条件。
在某种时候,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只是一时,过程却是永远的。通过过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的进步,纵使因一些外在的、客观的原因,暂时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其以后成功的概率会更多。
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应该要善于换一条路径,抓于过程管控这个“牛尾巴”,不断修正过程中的每一处偏差,不断加以改善,就会达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了过程管控,等到结果出现了,那就为时已晚,亡羊补牢成为“马后炮”了。
过程管控与“杠杆原理”是一样的道理。在“杠杆原理”中,杠杆必须依靠一个“支点”,才会发挥“四两拔千斤”的巨大作用。如果缺少这个“支点”,杠杆也只能成为“杆”,发挥不了大的作用。而这个“支点”就是过程管控,作为管理者要及时掌握和了解这个“支点”,修正这个“支点”,支持这个“支点”,当“支点”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杠杆”才会产生巨大作用。
同时,管理不是简单的指示和命令,也不是局限于分配任务和安排工作,当“甩手掌柜”。而是根据工作的实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安排合适的人去做,并要积极地为其创造完成工作的条件,提供完成工作的资源,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分析可能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一个管理者只会当“甩手掌柜”,一切甩给下级,那这个管理者是不称职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这也不叫管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分配工作的“工具”而已。
当你不给予下级指导、支持和帮助时,工作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工作“尾巴”就会越积越多。这也是领导和下级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换一种路径,抓住问题的“牛尾巴”,变命令为指导,变指责为支持,变批评为帮助,一定会产生“领导受到尊重,下级得到支持,问题得到解决,工作顺利达成”的最佳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