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栖霞山石窟

标签:
旅游栖霞山石窟千佛崖南朝造像 |
分类: 【江淮闽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第五批)】
千佛崖石窟,就分布在紧挨着栖霞寺舍利塔的山岩上。这也是极为稀少的南朝石窟寺。
南京博物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千佛崖石窟共有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余尊。众石窟平面多呈马蹄形,单室,无前壁,穹窿顶,三壁环坛或正壁起坛,敞口无门。
栖霞山石窟寺的开凿,缘起于明僧绍,也就是寺外那块著名唐碑的传主——-明征君。江总《摄山栖霞寺碑铭》和唐高宗《御制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铭》对栖霞寺及其栖霞山石窟的开凿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二碑铭于《摄山志》中均有收录)
明僧绍屡次被征召为官而不就,负杖林泉于南京摄山,披荆斩棘结庐隐居。法度禅师游于建康,明僧绍敬重之以师礼。南齐永明七年,明僧绍舍宅为寺,称为栖霞精舍,这是栖霞寺建立的开端。
明僧绍因为梦见栖霞山西峰石壁有如来光彩,于是打算凿窟造像,未及实施而终。南齐永明二年,其次子明仲璋“为临沂令,克荷先业,庄严龛像,首于西峰石壁与(法)度禅师镌造无量寿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萨倚高三丈三寸。”
文中提到的这尊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即被认定为现在千佛崖石窟中最主要的三圣殿(编号19窟)内造像。
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测量,大佛坐高为7.98米,二胁侍菩萨的高度分别为6.58米和6.2米。按照南朝尺度(南朝铜尺长25.2厘米)换算后,与文献记载接近。
主尊的袈裟衣褶纹饰尤其是大裙摆,还能看出同时期北朝造像的影子。但二菩萨面目跟想象中的南朝像相去甚远。另外,二菩萨的手势、佛冠近乎一样,回来整理照片时还直犯愣——-明明记得两侧都拍了,怎么只剩下一边的呢?
http://s15/mw690/6ddbd0b1td701adeed3be&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mw690/6ddbd0b1td701aeb52fd0&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mw690/6ddbd0b1td701afc36320&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4/mw690/6ddbd0b1td701b07a5e4d&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主尊为无量寿佛。在这一点上南北有不小的区别。北朝早期造像中主佛形象常见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阿弥陀佛相对少见。净土信仰还是以弥勒信仰为主。而南朝则是弥勒净土和阿弥陀净土并重。
栖霞山石窟的开凿得到了当时宗室显贵的支持,《江总碑》文中记载:“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豫章文献王(萧嶷)、竟陵文宣(萧子良)、始安王(萧遥光)等慧心开放,信力明悟,各舍泉贝,共成幅业”。
到了梁代天监十年,太尉临川靖慧王萧宏又“爰撤帑藏,复加莹饰,绘以丹青,缕之铣瑬”。
齐梁时期的高僧僧祐参与了这尊大像的设计。《高僧传》僧祐本传记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
三圣殿紧邻的一座较大龛内为释迦、多宝并坐像,侧面各有一胁侍菩萨。
此龛,包括大像龛以东的几龛,都是略晚于大像龛的第一期南朝窟。《明征君碑》:“时有沙门法度,为智殿之栋梁,即此旧基,更兴新制,又造尊像,十有余龛”。现在专家多认为这几窟即法度后开石窟的遗存。
http://s14/mw690/6ddbd0b1td70417b93a4d&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栖霞山石窟" />
http://s16/mw690/6ddbd0b1td70416609e8f&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5/mw690/6ddbd0b1td7041702fd5e&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6/mw690/6ddbd0b1td7042030b1df&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2/mw690/6ddbd0b1t7be6d010543b&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1/mw690/6ddbd0b1td70415128e10&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http://s2/mw690/6ddbd0b1td704128d1551&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
站远点儿看看窟外和山岩:
http://s3/mw690/6ddbd0b1td70445bbc072&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栖霞山石窟" />
http://s9/mw690/6ddbd0b1td704480b3b48&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 />
http://s9/mw690/6ddbd0b1td704480b3b48&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大像窟东侧石壁上后刻的护法像,和那座著名的石工。关公的刀柄没了,还剩下一截刀头留在墙上。
大像龛西侧靠近舍利塔的那一片正在维修,由围帐遮拦。本来打算就此放弃了,看看周围并无工作人员阻拦,犹豫一下还是钻了进来。
http://s2/mw690/6ddbd0b1td7044e287471&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栖霞山石窟" />
http://s1/mw690/6ddbd0b1td704513d7110&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 />
http://s12/mw690/6ddbd0b1td704582be85b&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 />
http://s1/mw690/6ddbd0b1td704513d7110&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http://s12/mw690/6ddbd0b1td704582be85b&690栖霞山石窟" TITLE="【江苏南京】
这一窟比较有意思,主尊身后和身侧簇拥着众弟子们。
这一尊就更有意思了,济公活佛?
栖霞山石窟由高士名僧发愿建造、皇族大力资助、名师设计,完全能够代表南朝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准了。依据从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的建造年代,栖霞山石窟在云冈和龙门之间。“然摄山千佛岩之宏伟瑰奇,则逊大同、龙门者远矣”(向达《摄山佛教石刻小纪》)。
北朝石窟寺星罗棋布,争奇斗彩。佛教同样繁盛的南朝,虽有四百八十寺,但石窟则逊色多多。其原因何在?
一是南北习俗不同,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朝造像,类用石质。南朝帝王凿石造像,似无所闻。即民间亦不多。(先生可能忽略了摄山大像和剡县石佛)。即此可见风土之殊异也。”
另外,这也可能跟南北佛教侧重点不同有关。汤用彤先生语:“政治上形成南北对立,而佛教亦且南北各异其趣。于是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
宿白教授在《南朝龛像遗迹初探》一文中也认为:“......南北佛教乃形分途。重义理、尚谈论,不重苦修,因而江南佛寺以兴建巨构为主,少凿窟龛......”
http://blog.sina.com.cn/songwanyong
前一篇:【江苏南京】 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
后一篇:【江苏南京】 南唐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