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圣人的背影——话说孟子圣迹图

(2012-09-22 10:50:21)
标签:

转载

分类: 作文教学

孔子天之日也,孟子天之月也。既生天地不可无仲尼,既生仲尼不可无孟子。巍巍华夏,精神命脉绵延不绝,赖孔孟之功也。——《孟子赋》

   谈及一代亚圣孟子,不禁让人联想起《孟子赋》中的这一段颂词。遥望哲人远去的背影,夫子口若悬河,滔滔汩汩,雄辩无碍,一泻千里,睥睨王者的精神气度,穿越千年,如在眼前。

   仰泰山之岩岩,想英风之凛凛,思圣怀古,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把哲人的精彩瞬间画录下来,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幅幅珍贵的画卷——《孟子圣迹图》。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祖辈时迁于邹。3岁时,孟子父亲去世,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约44岁时,孟子便怀着以“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像他的先师孔子那样,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文化长征”。

   最早的《孟子圣迹图》是从刻绘孟子的画像开始的。由于种种原因,早年画在纸帛上的孟子像极少流传下来,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孟子像便是今天孟庙保存的明代《邹国公像》碑。该碑立于明洪武二年至六年间(1369-1373年),高1.70米,宽0.60米。上部为亚圣孟子坐像,像上篆书“邹国公像”四字,下部刻文记载了刻制孟子像的经过,并赞颂了孟子“绪承文宣”、“著书七篇”的伟大功绩。文由邹县令桂孟所书,像为桂孟据孟子五十五代孙孟克明所藏画像摹刻勒石而成,人物生动传神,构图重点突出。明天顺元年(1457年),孟子五十六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希文又重新刊刻了《邹国公像》碑,碑高2.19米,宽 0.79米,绘制精细,神态生动。其后的《亚圣遗像》碑也非常珍贵,碑高1.88米,宽0.79米,立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此像为孟子五十五代孙孟克明所藏,孟子六十四代孙孟尚桂重新摹刻,上部为亚圣孟子坐像,像上篆书“亚圣遗像”四字,题额书赞至为完备。这些碑刻都是孟子后裔追思先祖之作。可以想见,在明代以前类似的碑刻一定会有很多,或不被人知或消弭在历史深处。流传至今的画在纸帛上的孟子像多是清代中晚期的作品,其中,最为权威的是清廷珍藏的孟子像,画中的孟子敦厚而洒脱,其平民风貌让人感到亲近。

    

 

   记录孟子人生一个个精彩瞬间的圣迹图最早见于存于孟庙元末的《孟氏宗传祖图》碑刻。该碑位于孟庙东路启圣殿廊下东侧,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立,刻有《孟氏宗传祖图》十二组二十四幅,每组长35厘米,宽26厘米,形象地再现了孟子和孟母的主要事迹,历代对孟子的封赠,孟子的师承关系等。此图将孟子的几项重要主张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不但是最早问世的孟子圣迹图,而且是一组比较罕见的有情节又有人物故事的连环画,使后人能够明确地看到孟子地位日益提高的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此以外,《孟子圣迹图》存世的多是木刻版本,今天向读者介绍的乃是光绪年间的木刻本。它构图生动、章法别致,人物和景物刻画细腻而不失旷达,用笔行云流水,气韵洒脱;用刀缓急兼施,遒劲有力。特别是对圣人的塑造,体态神貌端庄古雅,睿智含蓄,令人敬仰。从整体风格来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这幅《孟子圣迹图》共有13幅画面。其主要内容是:

     1. 孟子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生于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提出“民主君轻,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反对武力兼并,认为上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法先王”,“仁行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主张首先人性生来都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儒学有很大影响,被公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功不在禹下”,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2. 孟子降生。传说孟子降生时,孟子的母亲梦见一神人乘祥云,由泰山而来,在邹城峄山驻足。梦醒,孟子生。生日为周烈王四年己酉四月初二日(公元前372年)

    3. 三迁成名。据《孟子年谱》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孟激(字公宣)就去世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贤良有德、教子有方的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理想的教育环境,开始时把家从墓旁搬走,后来又把家搬出了闹市,最后把家迁到学宫旁边。从此,孟子在学宫的朗朗书声中发蒙,踏上继往开来之路。孟母因“三迁”之教而被誉为 “母教一人”,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母亲之一。

    4. 师事子思。公元前350年,孟子带着求学的热情来到鲁国国都曲阜,跟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研修儒学,深通五经。孟子从此视野广开,仁义之道植根于心,为后来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断机喻学。孟母在家省吃俭用,织布为生,供孟子上学。一天,孟子由于思家心切,对老师不辞而别,回到了家中。看到儿子怠慢学业、不求精进,孟母脸色骤变,刀断机抒,劝诫孟子说,你如此读书,中途而废,这跟砍断机抒有何两样?孟子于震惊中豁然而悟,勤学不息,终成大儒。

   6. 游见齐宣。孟子学成之后,居邹为士,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鲁国北方的齐国。齐国是一个依山傍海、经济发达,实力强盛的诸侯大国,为了称霸天下,在稷下学宫召集了大批贤士。孟子到齐后被奉为充当顾问的稷下大夫。孟子积极向齐宣王宣传“仁政”主张,齐宣王始终没有采纳。

    7. 返鲁葬母。孟子在齐出仕为卿的第二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孟母由于操劳过度不慎感染了风寒,孟子由齐返邹,遍请名医为母治病,但由于病情严重,老人家溘然长逝,撒手人寰。孟子刻石勒碑把母亲葬于今邹城市北马鞍山下。

   8. 藏仓阻驾。孟子离齐后,曾到宋国。宋君为幼主,左右的贤臣不多,前322年,孟子由宋国,途中经薛返邹。这一年,鲁平公即位,准备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经乐正子推荐,鲁平公想会见孟子。鲁平公宠信的小人藏仓从中阻挠,而未能成行。孟子把未能和鲁君相见归之于天命,而不责备人为因素的作用。

   9. 滕文问道。公元前322年,滕定公死。滕太子(即滕文公)两次派人来邹向孟子请教丧葬之礼。孟子主张实行三年之丧。后来,受滕文公的聘请,孟子前往滕国。孟子在滕期间,多次与滕文公问答,较系统地阐述了重视农事、赋税有制、加强教化等仁政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虽被滕文公所用,但滕是个处于齐、楚强国中间的弱小国家。孟子对滕事齐还是事楚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亦感到无能为力。为了实施其治国于天下的大志,公元前320年,孟子不远千里由滕去为魏。

   10. 游见梁惠。孟子到魏后,受到梁惠王的礼遇。孟子为倡行“仁政”巧妙地批评了梁惠王不行仁政、祸害百姓的错误,又阐述了“君仁臣义、君民同乐、不违农时、省刑薄敛”的主张,可惜不为惠王所用。前319年,梁惠王去世。第二年,梁襄王即位,但孟子认为梁襄王是位无所作为之君,便于当年离开魏国再去齐国。

   11. 力辟扬墨。战国初期,墨家的学说已很流行,儒家学说受到了抵制和破坏。兵家倡攻伐之说,法家言富国强兵之旨。特别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说:“诸侯放恣,处士横议”,“邪说巫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为了维护儒家的主张,孟子在收授讲学中,补充改造发挥继承了儒家学说,极力批驳了墨翟和扬朱的种种观点,使儒家学说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12、退作七篇。公元前311年,孟子离开居留七年之久的齐国,在抱负不得展的惆怅中归鲁,结束了其二十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其时,孟子已年过花甲,便“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原文七篇,总计二百六十章,约三万四千字。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孟子》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13. 礼废贺冬。孟子晚年为霞满天,把儒学发扬到一种极致。约公元前289年,孟子这位伟大的东方哲人永远安息了,享年84岁。时至冬至节日,为寄哀思,邹人废除了贺冬之礼,后遂以成俗。孟子被公认为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尊为“亚圣”。

   万古天地,万古圣贤之道;万古日月,万古圣贤之功。透过《孟子圣迹图》遥望哲人的背影,真有虽万古犹一日之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