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有这样三对同窗

(2010-12-15 20:39:05)
标签:

战国

孙膑

庞涓

苏秦

张仪

李斯

韩非

鬼谷子

文化

分类: 读书随札

战国有这样三对同窗

        文/舟阳

 

http://s16/middle/6ddab0c0x977257c5d87f&69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知识分子最活跃的时期。很多的人们,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努力的学习新知识,希冀在大变革的时代能有所作为。所以当时活跃在各国政坛的士,其中不少的人们师出同门,是正儿八经的同窗,比如纵横家苏秦和张仪,比如军事家孙膑和庞涓,比如法家的韩非子和李斯。这些人不同于孔子的那些弟子们,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并且所事的主人不同,于是他们成了政治上的敌人,于是,在历史上这几对同窗上演了一出出的争奇斗勇,同时也是闹剧。

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先说孙膑和庞涓这两个人。一般的人对这两个人是都不陌生的,对他们的老师鬼 谷子老先生也都是耳朵眼都磨出茧子来,虽然没人能够说清楚这个神秘的人物的来龙去脉。总之孙、庞二人是都跟着他们一起学习过兵法,并且或许是孙家有着武学的传统吧(孙膑乃是春秋军事家孙子的后代),孙膑学得远比庞涓要好,这一点庞涓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的。后来庞涓作了魏国的大将,怕孙膑出山作将领的话,肯定对自己不利,于是这个心术不正的家伙就耍鬼主意,把孙膑骗到了魏国,借故斩去了他的两脚(据《史记》,或谓挖去膝盖骨),并且还施以黥刑,打算让这个军事天才埋没一辈子。现在我们称呼其为孙膑,这个“膑”字,其实是因为受了膑刑而来的,本来的名字反而隐藏不彰,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可是孙膑也不简单的,即上了庞涓的当,却不能埋没一辈子,于是他就乘齐国有人出使魏国的机会去见了使者。这个使者(可惜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名字)还是很有眼光的,他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偷偷的把他带到了齐国。孙膑很快就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名将田忌和齐威王的重视,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主角其实就是孙膑,三十六计中著名的的围魏救赵,也是孙膑的功绩。后来齐、魏交兵,魏国的将领就是庞涓,齐国的大将是田忌,而出主意的仍是孙膑。就是在这次的马陵之战中,孙膑用减灶之法,最终大败魏军,迫使庞涓自刭而亡,也算是孙膑为自己报了大仇。现在看这对同窗,孙膑自然史军事天才,庞涓能都做那么多年的魏国将军自也应该不简单的,可就是因为自己的嫉贤妒能,竟然先施毒手,谋害孙膑,但终于天不遂人愿,他还是死在了孙膑的计谋之下。人们在读到这段历史时,无不快意,而不想其他的战争那样或许会对败者发一声叹惋,其原因就在于庞涓卑鄙的行为惹起了人们的愤慨,对于这样一个小人的败亡不值得人们的叹息。

又过了几十年之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一对师兄弟,有趣的是,《史记》明确的载明这两个人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他们就是苏秦和张仪,只是这二人不再是兵家,而是纵横家中的顶尖人物。看来这位鬼谷子真是了不起,教出来的人物什么路数的都有,还都能成为第一流的(那么后世把他作为神仙来看待也不为过了啊)。这两位同窗也是了不得,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孟子》书中曾用“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话来形容,可见他们是能够左右当时的诸国政治局势的人物。比如苏秦,一人佩戴六国的相印;比如张仪,一个人把个楚国搞得天翻地覆。两个人在政治主张上可谓是对头,一个合纵,一个连横,一个为六国,一个为秦。不过这两个人还不至于像庞涓那样的道德败坏,而还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苏秦曾承认自己不如张仪,而张仪也表示过自己不如苏秦。并且张仪其实开始也没想到要去秦国的,而是游说与楚、赵等国,只是不受重视。当时燕国、赵国等国家已经接受了合纵的主张,苏秦已经显赫,只是刚刚起步,还不稳定,如果秦国此时和哪个国家开战的话,合纵恐怕就无法继续维持了,他需要有人去秦国作工作,稳住这个虎狼之国,他就选中了自己的同窗张仪。他先是让人告诉没有门路的张仪去找自己谋求发展的机会,但张仪真的来了之后又不让人通报,把张仪晾了几天后才接见,见面后也没有什么好话,不但给他仆从们的食物,还狠狠地讽刺了张仪一番。张仪肯定是恼怒不已的,当时苏秦走红六国,他在这些国家是没机会了,于是他想过了秦国,这才打定主意去秦国寻找机会。他本来没金钱没地位,可就在去秦国的路上,却有人一直给他车马金钱,任他使用,张仪靠着金钱的力量才得以受到秦王的召见,被拜为客卿。此时要回去的苏秦的舍人才告诉了苏秦羞辱张仪的用意及自己奉苏秦之命接济张仪的真相,这使得张仪大为感动,承诺自己不会与苏秦为敌。我们看这一对同窗,在他们各自精彩的主张之外,这个小故事何尝不是有意思的插曲,虽然他们各自的人品或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个激将法却也用得妙不可言,苏秦不像庞涓那样子嫉妒,虽然也是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成就了张仪,所以他的这一行为是即利己而又利人,用今天的话,叫做互利共赢,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真不多见。

但苏秦的成就张仪,最终还是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张仪在秦国的显赫只对自己不利,那么他还会那么卖力的支持张仪就很难说了。比如分别在张仪死后29年和30年才出生的韩非子和李斯(当然从政时间要更晚),此二人也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是法家人物,但他们的老师却是有名的大儒荀子,这多少也有些出人意料,特别是李斯这个被后世儒生所愤恨的焚书坑儒的主谋,简直是欺师灭祖,难怪一些自认的纯儒会不承认荀子在儒家学派的地位了。韩非子和李斯的主张也难说不一样,只是韩非子在理论上更加的成熟,而李斯在实践上更有经验罢了。韩非子著有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一书,当时虽然是散篇,但已经流传开来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被秦始皇看到了,读过之后非常的喜爱,甚至发出了“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李斯当时可能是想露露脸的吧,于是就告诉秦王说,那是我的同窗韩非的书啊。始皇于是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非子在韩国也未受重用,这时候韩国招架不住了才不得不让他出使秦国,也相当于把他献非了秦国。见到了自己景慕的人,应该有所表示吧,但偏偏秦始皇耳根子软,不但没有重用,还因为李斯等人的馋毁而把他下了狱。李斯是知道韩非的本事的,自己在政治上不让于他,但理论水平上可就差远了。所以他干脆在韩非被下狱之后给他送去了毒药,根本不给他自我辩白的机会,趁着始皇改主意赦免他之前将他毒死了。看来这个李斯跟了荀子那么久,根本没学着儒家的温良恭俭让,而是手段毒辣,心肠阴险,为了自己的地位,对自己的同窗竟也好不留情,这可真应了法家人性本恶的主张。

这是在最初的文化大繁荣之中的几对同窗,除苏秦和张仪之间还有那么一点可称道的地方外,孙膑和庞涓、韩非子和李斯几人之间的事情,让后人看了简直让人愤慨,庞涓陷害了孙膑,李斯毒死了韩非,他们的动机同样的处于嫉妒对方的才能,怕对方发展起来了对自己的地位不利,于是才用卑鄙的手段剪除他们,这真的充分的暴露了人性中极端自私残忍的一面。幸好还有苏秦和张仪,虽然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人品,但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是夹杂在嫉妒与阴谋之间的一点点安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二)
后一篇:参观曹操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