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沉默
沉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贴现与再贷款

(2013-07-07 23:39:27)

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再贴现——

 

  实行26年来流程日益规范

 

  当商业银行缺少周转和发展的资金时,往往会选择再贴现业务。2010910日,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与桓台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商业承兑汇票推进会暨再贴现授信签约仪式”。人民银行淄博中支与桓台县人民政府签署了1亿元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授信额度,齐商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与桓台县8家企业现场签署了2.7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授信协议。此次授信是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辖内首次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的再贴现授信,实现了货币政策工具与信贷导向的有机结合,为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而自人民银行于1986年在上海等中心城市进行试点以来,再贴现业务经历了试点、推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再贴现作为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针对当时经济运行中企业之间严重的货款拖欠问题,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决定在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对专业银行试办再贴现业务。这是自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首次进行的再贴现实践。

 

  1994年下半年,为解决一些重点行业的企业货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畅的状况,人民银行对“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领域专门安排了100亿元再贴现限额,推动上述领域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再贴现作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支持国家重点行业和农业生产开始发挥作用。

 

  1995年末,人民银行规范再贴现业务操作,开始把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注重通过再贴现传递货币政策信号。自此,人民银行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再贴现操作体系,并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

 

  从1998年开始,为适应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加强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完善商业汇票和再贴现管理的政策。改革再贴现、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使再贴现利率成为人民银行独立的基准利率,为再贴现率发挥传导货币政策的信号作用创造了条件。为适应金融体系多元化和信贷结构调整的需要,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把再贴现作为缓解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政策措施,人民银行还提出,对资信情况良好的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以办理再贴现,将再贴现最长期限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

 

  2008年以来,为有效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再贴现管理:适当增加再贴现转授权窗口,以便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申请办理再贴现;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城乡信用社、存款类外资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可申请再贴现;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和金融机构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明确再贴现可采取回购和买断两种方式,提高业务效率。

 

  再贷款——

 

  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相比较再贴现业务来说,再贷款可以更为迅速地支援地方。如2011年初,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冬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为统筹做好受灾地区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重点地区抗旱救灾的资金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支持重点地区做好春耕抗旱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河南、山东、河北等受旱灾影响严重的8省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

 

  同一年,为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还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落实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激励政策及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激励约束政策的通知》,决定自201141日至2012331日,对同时达到比例考核政策和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标准的425个县()农村信用社和16个村镇银行,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支持其在审慎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这两项再贷款的举措都对支持“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再贷款一直是我国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再贷款利率,可影响商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例如,当人民银行要收缩银根实行紧缩政策时,可以提高再贷款利率,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的贷款。

 

  同时,再贷款利率的调整也是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宣传货币政策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产生一种预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当人民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时,表明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进展发出了警告,使厂商慎重从事进一步的投资扩张;当人民银行降低再贷款利率时,则表示在人民银行看来通货膨胀已经缓和,这样就会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再贷款一度成为人民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近年来,为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要变化。新增再贷款也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再贴现率计算方法

 

  举例来说,如一家商业银行用客户贴现过的面值10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这笔再贴现的票据时,假定商业银行实际取得贴现额88万元(贷款额),票据到期日为180天,则按月利率计算,其再贴现率= [(100-88)/100]×(1/6)×(100%)=2%,即商业银行需向中央银行缴纳2%的再贴现回扣。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1)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资产业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增加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商业银行储备增加,基础货币随之增加。反之,它的减少就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减少。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市场利率与贴现率之间的利差缩小,一些银行会认为从贴现窗口归还它们欠中央银行的债务是有利可图的。这样,减少贴现,归还贷款,将使基础货币减少,进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会增大市场利率和再贴现率之间的差额,商业银行认为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便会增加贴现窗口的贴现,从而使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都增加。

  (2)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而且还可以调整信贷结构,使之与产业政策相适应。其方法有两种:一是中央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对再贴现的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如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按国家政策进行分组,对各组票据制订不同的再贴现率,从而影响各种再贴现票据的再贴现数量,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

  (3) 对借款成本,即利率的影响。再贴现政策对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三条途径是再贴现率对利率和各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筹资成本上升,对中央银行有负债业务的银行就会通过出售债券、收回贷款、增加对其他银行的借款等方式来筹资归还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多数银行的这些活动就会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和银行放款利率的上升。同时,再贴现率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持有更多的储备资金,放款行为更为谨慎,整个社会资金供应紧张,也会迫使利率上升。利率恰好起到抑制总需求,对过热的经济产生紧缩作用。但再贴现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不可过于夸大,市场利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由再贴现率决定,我们只可以说再贴现率对总体的利率水平有重要的但不是支配地位的影响。

  (4) 再贴现政策也具有宣示作用。通过再贴现率的改变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意识到未来的银根将紧缩。于是,就会对放款采取谨慎态度,放慢信贷扩张的速度。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持有者预期到未来利率要上升,就会抛售手中的有价证券,导致有价证券价格下跌,提高有价证券的收益率,增加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起到紧缩经济的作用,这恰好是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的政策目标之所在。因此,宣示作用成为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第四条途径。

  (5) 防止金融恐慌。再贴现还具有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在发生银行危机的时候,再贴现是向银行系统提供准备金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通过该渠道,资金可以立刻被送到急需它们的银行手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在 1930-1933 年间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没有很好地利用贴现工具,防止恐慌的发生和蔓延,以后它汲取该教训,在 1974 年拯救陷入困境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和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中,和 1987 年防止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可能引发的金融恐慌方面,美联储利用其再贴现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其优势在于:

  第一,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利用再贴现政策可以提供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弹性”创造功能,有利于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第二,再贴现政策作用效果缓和,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由于其效果猛烈,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此时。可以利用再贴现政策提供银行储备。同时提高再贴现率。银行储备的提供缓解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效果,保证了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但再贴现贷款的暂时性和再贴现率的高成本,会迫使商业银行逐步采取措施,归还再贴现贷款。所以,在利用再贴现政策达到紧缩目的的同时,避免了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

  再贴现政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再贴现政策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和模糊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代表货币政策方向的基本改变,是中央银行主动调整再贴现率以适应货币政策改变的需要。二是被动调整。它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利用贴现窗口的套利行为,在市场利率改变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原有利率结构的均衡,调整再贴现率,以使它与市场利率基本保持一致。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央银行改变再贴现率,社会经济主体很难区分清楚,会形成错误的和模糊的宣示效果。比如在某一时期,市场利率相对于再贴现率有所上升,则再贴现贷款将增加。此时即使中央银行没有紧缩的意图,但为了控制再贴现的规模,它也会提高再贴现率使其与市场利率的变动保持一致。但这种作法可能被公众误认为是中央银行正在转向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号。可见这样的宣示效应是不清楚的,所以此时应直接向公众宣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

  第二,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率,但究竟贴现与否,是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是商业银行考虑诸多因素后的选择,中央银行无法强迫商业银行贴现。

  第三,再贴现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贷款的需求增大,迫使市场利率上升。此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之间的差额扩大,如果中央银行无法迅速调整再贴现率,阻止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套利行为,再贴现业务就会对经济提供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剌激经济的扩张。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大了萧条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