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三(6)班书香班级事迹材料
(2022-03-19 18:17:17)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三(6)班书香班级事迹材料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教育的变革也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做出注脚。将来的人才观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将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而这些素养的获得,学会读书是其重要的实现手段。让孩子喜欢上读书是我们班现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啊。我经常给他说,看书吧,看书吧孩子,可他就是不听。”孩子们为什么不听,不是他不喜欢读书。而是他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在哪儿读?不知道读什么,不是孩子的错,是因为我们的不知道。我们的无知造成了孩子的无所适从。一方面我们在唠唠叨叨不停,让孩子读书;一方面我们不足以拿出让孩子满足其阅读快感从而获取营养的好书来。什么是好书?优秀和经典的书?什么是优秀和经典的书?梅子涵说:“优秀和经典的书,不是只有那些很久年代以前的才是,只是安徒生,只是托尔斯泰,只是鲁迅;当代也有不少。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你的父母不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你的老师可能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告诉你。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这种‘不知道’所造成的阅读的稀少了。”
怎样改观这种局面?那就是从自我做起,拿起书来阅读。怎么读?在哪儿读?打造儿童阅读的环境就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 榜样的作用。我喜欢读书、买书、藏书,也愿意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读书买书藏书。在教室里,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我总喜欢给孩子们聊书,聊作家,聊创作背景。时不时给孩子们读书,并企图引导孩子们读书的欲望和购书的热情。我一直坚信“不爱读书的老师永远也培养不出热爱阅读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喜爱。我安排了几个热爱读书及宣传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到我家做客。图书,孩子们是见多了,但我想他们还是没有见到过像我这样个人就有这么多图书的人吧。他们很惊讶,惊讶老师竟有这么多的图书,更惊讶我的床上、茶几上、电视柜上、枕头下,甚至鞋柜上到处放的都是书,用触手可及来形容是丝毫不为过的。让他们意外的是,厕所竟然也会有《孔子家语》、《华语电影》之类的图书。几个孩子当时完全被震到了。这些孩子回到教室里就到处宣扬着他们在老师家的所见所闻,并下决心让家长在家里也给他们安排小书架。
第二, 打造教室阅读环境。只要孩子们来到学校,图书对他们来说必须触手可及。首先,是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每人从家里带三本图书充实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也不需要履行繁杂的手续,借阅时间也不做统一的规定;第二,引导孩子们在宿舍里建立小图书角。每天晚上放学,孩子们在生活区依然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
第三, 打造家庭阅读环境。我常给孩子们说:“请我去家里做客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小书架。”当然,我也在家长会上多次兜售“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理论:家庭阅读环境又分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环境就是家庭的氛围:妈妈在看电视,爸爸在玩游戏,你们在加广告或者上厕所的间隙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孩子读书,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然后大家转过头来抱怨孩子不读书,可我们不知道,孩子不是不喜欢更不是不愿意,而是不知道读什么以及在那样的环境里怎么能读的下去。所以让孩子读书之前自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的起始阶段,家长更应该守护在孩子的身边,解决他读书过程中的障碍。软环境就是家里一定要有各种类型的图书可供孩子选择。我经常给家长说,你买一百本图书,有朝一日孩子能喜欢上其中的一本,以此养成阅读的习惯,你买的所有的书就没有白搭。
第四,给家长推荐图书。给家长推荐图书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平日里遇到一些家庭教育或适合家长阅读的图书,要利用各种机会(尤其是家长会)给家长朋友推荐。有人会说,家长都不读什么的话,相信班里一定会有有心人的。你只管推荐,推荐的多了,一定会有人读的。家长能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就会接受专家统一的“洗脑”,就会思考一样的问题。关注点相同了,分歧自然就小了。没事的时候,和家长聊一聊,既增进了了解,又达成了共识,还形成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也有助于儿童阅读环境的打造。我们也可以称这一批人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把他们聚在一起,形成构建班级文化的后盾。
第五,解决书源的问题。三方达成了共识,书源问题的解决就迫在眉睫。作为“当当网”“京东网”“卓越网”等网站的vip用户,我原本计划每月拿出工资的10%充当购书款,可买着买着就突破了预算。有了源源不断地好书,我常常在班里给孩子们把我读书的癫狂状态展示一二。在孩子们看来,凡是我读的书,就都是好书。孩子们就会争抢来阅读,有的和我约定,当我看完后一定先给他看;有的从图书馆借阅,和我一起读;有的迫不及待,竟和我抢着读;还有的直接买一本,外边书店没有的,他们竟恳求我在网上订购。这一订购不要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像《幼儿文学百年经典》(110册)、《彩乌鸦系列》(20册)、《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36册)、《彩色世界童话全集》(60册)、《甜心小米》(6册)、《罗大里儿童文学典藏》(6册)、《天使没有长大》、《大自然温馨微童话集》(9册)、《大自然幻想童话集》(10册)、《古诗有故事》(3册)、《山中恒儿童成长小说》(10册)、《课文作家作品系列》(每学期3册)、《同步阅读》系列(每学期1册)《古诗75首》《古诗90首》《快乐读书吧系列》(每学期3本)等图书陆续充实到了孩子们的图书架。在此要强调的是解决了孩子想读书的问题以后,接下来一定要让孩子马上拿到书,时间一长,前功尽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能迅速地帮孩子找到书。我们班的情况是我在家长的授权下给孩子代买。代买书籍有一个原则:家长给钱只能给多不能给少。但也不能给太多,太多仍然拒收。比如说,一本书12.8元,他给13元,不找零了。但一本书若是10.2元,他决不能只给10元。否则,时间长了,老师将丧失代买的积极性。但超过一元也是要返还的。这个事要给家长和孩子提前讲清楚。
第六,如何阅读?书的问题解决了,怎么个读法?这是困扰我的新问题。现在市场上不乏各种课外阅读的指导,如果拿起来就用的话,难免有些不负责任。经过我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和孩子共度一本书,边读边讨论,这讨论的过程就是读书的最好方法。有人问,要不要孩子做笔记?我认为,在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去做所谓的笔记。享受阅读本身的快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如果被任务所迫,或许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持续和培养。不要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仅仅是在享受阅读的快感。而且同样一本书,常会因为阅读时的年龄不同,所得亦不同。随着年岁渐长,反复阅读后,所得自然增加甚或有所改变,所以验收成果不必急于一时。
经典诵读是我们另外的一个舞台。趁着早读和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背《三字经》《声律启蒙》《古诗75首》《古诗90首》。孩子们虽然不是很懂,但在他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酵。
读书胜于说教。自从孩子们爱上了读书,他们变得谦逊了,更懂礼貌了,教室也更安静了。可随之而来的是疑惑也更多了,刚开始他们会逮着老师喋喋不休的问个没完没了。渐渐地,他们将视野再次转向了书籍。课外活动课,越来越多的孩子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泡在阅览室,有的甚至在课间十分钟还要跑到图书馆。看到他们娴熟的拿起一本书,迫不及待地打开,然后如饥似渴的阅读,去释解自己内心渴望的疑惑……我是既喜欢又担心:我喜欢的是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担心的是怕孩子着了魔,成为“书痴”。可实践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更加精神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新颖了,就连写作文都更会拽词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孩子们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也更加的惶恐了。不说了,我要去读书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