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标签:
育儿 |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一、原始绘画和岩画
既然汉字的形成,主要源头不会是结绳、八卦之类,那么它的主要源头在哪里呢?
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绘画就存在了。在原始绘画与早期象形字之间,人们很容易形成联想,将它们联系起来。
讨论汉字起源,需要看已有的出土材料能够给我们多少支持。
先来看一些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约5000——前30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
村)时期陶器上的花纹:
人面鱼纹图出现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盆上,这类画人面皆成圆形,头上似戴着三角形尖顶高帽,嘴旁有双鱼。这样的绘画好像也不是只为了美观:双鱼怎么会在人的嘴边呢?一般认为,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肯定与某种信仰有关。专家们的解释,有的说是崇拜鱼图腾,有的说是祈求捕鱼丰收,还有的说是祈求多多生育。
陶钵上的鸟纹图用笔简练,但很生动,装饰性很强。
再看马家窑文化(约前3000——前2000年)的彩陶画:这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人物彩陶盆,画的内容是舞蹈,沿内壁一圈布局,舞蹈者每组5人,共有3组,相互手挽着手。5个相同的人物,面向同一个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舞蹈的协调一致,甚至可以感受到那欢快热烈的气氛。学者们或认为,这是氏族成员分组围猎的场景,或者认为,这是在用歌舞庆祝丰收,或者认为是在表现祭祀神灵的情景。
如此看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那些具有写实倾向的彩陶画极有可能是负载着意义的。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图画来传达意义的,而不是文字。但是这种具有写实倾向的图画对于早期象形文字,肯定是有影响的。原始绘画的一些构图、技法,被早期文字所借鉴吸收是很自然的事情。
还有一个可能对早期汉字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岩画。
岩画是刻画在岩石或崖壁上的图画,也叫崖壁画、崖画。我国是岩画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江苏、安徽、福建、广西等广大地区都发现了岩画。
http://s15/mw690/0020Hfvxzy6TCyHmhA2be&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http://s12/mw690/0020Hfvxzy6TCyIcTKr3b&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岩画当然也不是文字,不过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在已经到了文字成熟的商周时期,金文里面还保留着一些称为“族徽文字”的字形,它们与一般的金文不同,常常单独出现,无法通过上下文来释读,
而其象形性则特别明显。下面是部分族徽文字:
http://s16/mw690/0020Hfvxzy6TCyNr3fVdf&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二、图画文字
原始绘画和岩画对文字起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文字。文字之不同于图画,在于文是记录语言的,是一个系统,是用于交际和记忆等目的的,在一定范围内是约定俗成的;而图画只是靠写实的图形,来传达想要传递的意思。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词句去解释它,甚至操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说它的含义。
那么,早期图画是如何最终“进化”为文字的呢?一般认为,这中间经过了一个过渡阶段,即图画文字阶段。有人进而认为,过渡阶段应该包括两步:第一步是“文字画”,强调它还是“画”,一般是单幅的;第二步才是“图画字”,往往是连环画式的。我们这里不作这样的细分。
典型的图画文字应当是具有叙述性或连贯性的图形作品。就已有发现看,汉字还缺少这样的材料,但在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这样的图画文字作品并不鲜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非汉字的图画文字样品,同样有助于理解汉字的发生发展。
下面这幅图是一幅父子汇款信:
http://s9/mw690/0020Hfvxzy6TCyQHwKc58&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这是北美印第安人车偃部落的一位父亲托人带给儿子的信,同时捎去53块银元。信中父亲(大人,穿裙者)和儿子(小孩,不穿裙者)各出现两次,一次是表示父亲送儿子出门,一次是呼唤儿子回家。捎去的53块银元,信中用53个小圈代表。父亲的话用嘴边的线条表示,线条回勾,意思是叫儿子早日回来。左上角画了两只鳖,说明他们都是以鳖为图腾的。
这封信表现形式以表形为主,同时带有表意性质。
再看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巫师的一段经文:
http://s9/mw690/0020Hfvxzy6TCyTNzdu78&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
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
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这段东巴巫师的创世纪经文,相当于连环画的一节。值得注意的是,表形表意符号之中有了两个表音的成分“白”和“撞”,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表明此一类型的东巴文与真正的文字已经相当接近了。
三、大汶口陶器符号与早期文字
汉字至今没有发现典型的图画文字材料,而甲骨文已经是公认的成熟文字,那么甲骨文之前的汉字是
什么样子?有哪些重要的样品?
坦率地说,这方面的材料比较少。不过有一个材料是不能漏略的,那就是大汶口文化几个陶器上的符号。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距今6300——44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附近的大汶口。1974年,《大汶口》出版,发表了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莒县凌阳河遗址发现的八个符号:
http://s9/mw690/0020Hfvxzy6TCz0neyc68&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赞同大汶口陶器刻符是文字的学者,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1)它们同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形状结构接近,一看就感觉很像文字;(2)只见于特定器种,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类似;(3)象形而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的如实描画;(4)与装饰性的花纹不同,不能分解为若干图案单元。
由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承认大汶口陶器刻符是文字,那它们就是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汉字样品;如果认为它们还是“属于图画记事性质”的东西,是“原始文字”,也还是承认它们与古汉字十分相似,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看来,象形程度很高的古汉字,与图画文字、原始绘画之间的渊源关系甚深。
四、汉字的主要源头是绘画
我国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符是我们相信,汉字的主要源头应该是绘画。
不过有一类出土材料,似乎对这种观点不太有利,那就是见于仰韶文化早期,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http://s7/mw690/0020Hfvxzy6TCz90CcCd6&690汉字的起源与图画" TITLE="第二节
对这类刻符的性质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文字或不是文字的都有。应该说,这些符号多数出现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很可能具有表示意义的作用,但是恐怕还算不上文字。原始社会里使用的几何符号是不能称为文字的。也很难看出象形程度较高的甲骨文与它有多少继承关系。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有少数甲骨文吸收了其中个别符号的可能性。
总括以上意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字的主要源头是原始图画;契刻、结绳、指事性的陶符等,可能对汉字的形成产生过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会是主要源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