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编辑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塑造(1)(2)
(2011-02-02 23:33:51)
我的题目是“故事中的人物塑造”,这一节的主题是:故事塑造人物的三个规律。
故事能不能塑造人物?情节和人物,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艺术命题。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的艺术规律时曾得出结论: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而到了19世纪,小说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倾向了另一边:很多人认为,塑造复杂、典型的人物才是文学根本的任务。
其实,在故事创作中,单纯地争论何者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情节和人物不能被割裂开来看待:很多时候,情节即人物,人物即情节。所有文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最优秀的故事总是在追求情节和人物的两全。马大哈、周扒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民间故事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经和故事“半夜鸡叫”、“化蝶”的情节一起,深深镌刻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
所以,对写作者而言,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就如戏曲用唱腔来塑造人物、电影用画面来塑造人物,故事这门特定的艺术,也有其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手段。如果您有耐心看完全文,就会发现,故事塑造人物的手段始终是和情节紧密相连的。
一、把人物置于困境中。
尽快地把你的主人公推入困境,这是故事塑造人物的第一规律。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只有当他面临压力、陷入困境、身处危机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困境越大,人物做出的选择、采取的行动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本质。比如,本期的中篇故事《一定要抓到你》的主人公是个刚从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他考警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杀害姐姐的真凶,但故事写到这里,读者对这个年轻人的真实性格还并不了解:他机智还是憨厚?勇敢还是怯懦?坚韧还是脆弱……作者没有让读者等待太久,很快就给人物制造了第一个困境:年轻人毕业后没有如愿当上刑警,而是被隐藏在幕后的凶手发配到了户籍警的岗位上。而正是在这个困境中,年轻人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本质:他是个坚忍、内敛但永不放弃的好警察。
一条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定律说:“人物快乐不能超过5分钟。“对故事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你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幸福美满,衣食无忧,身体健康,连孩子考试都是第一名……这时候你最好赶紧加个“但是”,不然读者就快要睡着了:“但是,有一天丈夫发现妻子瞒着自己在偷偷地哭泣……”这个“但是”意味着人物生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困境开始了,故事情节从这里才真正展开,读者从这里才开始打起精神。记住,读者不是花钱来看故事里的人物爽的(要爽他们自己会去爽),某种程度上,读者就是来看人物“遭罪”的,看人物被情人甩掉,被警察冤枉,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秋游爬山,也会遇到火山爆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物遭遇到的困境要有具体的内容,最好是关系到人物命运性的东西,比如人物的生死存亡、事业成败、情感尊严等。困境的设置不但要非常具体,有的直接威胁到人物的生命,这就容易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如果困境只是抽象的路线斗争,或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就很难达到作者预期的效果了。
二、把人物置于行动中。
把人物置于困境中,不仅利于揭示出人物的真实性格,更重要的是,人物处在困境中,才会积极地行动起来。困境是作者为人物挖的一个坑,只有把人物推进坑里,他才能为爬出坑外而积极地行动起来。如果最后人物爬出去了,那么这就是个喜剧故事,反之,则是个悲剧故事。而人物在攀爬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结构。故事中的人物不是静止的人物,而是行动中的人物。
具体说来,人物的行动由三个要素组成: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
做什么,是指人物行动的最终目的,这往往成为贯穿故事情节的主线。《夜车生死劫》中的二大爷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击退劫匪,《不可取消的任务》中董事长行动的目的是使杀手放弃刺杀自己。自己创造出的人物到底要“做什么”,这是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点,这样故事情节才能曲而不乱,保持统一性;其次,人物要做的事情往往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才能达成。
为什么做,是指人物行动的动机。好的动机必须既清晰合理,又不沦于概念化。有时候,为人物的行动设计一个独特的动机,会给故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夜车生死劫》中的饭店老板娘,她拼死帮助二大爷的动机是什么?作者直到故事结尾才点出:因为她早就喜欢上二大爷了。这条副线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色彩。
三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怎样做。怎样做,是指人物采取行动的具体方式,故事情节是否精彩,往往就取决于人物行动的方式设计得好不好、有没有创意,这也是最考验作者构思功力的一点。以本期作品的为例,《十三个女人和一条项链》、《不可取消的任务》、《夜车生死劫》、《泣血送珠人》等故事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十三个女人和一条项链》中,贫穷的小职员要怎样做,才能拥有珍贵的钻石项链呢?她(其实是作者)想出的行动方式是:找人合买,然后分时佩戴。构思出了这个独特的行动方式,其实故事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把人物逼入死角。
当作者精心设计好了陷阱,亲手把人物一把推了下去,眼睁睁地看着他开始往上爬的时候,请注意一点:在你的人物展转挣扎时,随时保持一颗冷酷的心。
我在来稿中常常看到,情节刚刚触及到矛盾的边缘,却一触即放,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在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写故事时却千万不能心软,不仅不能刚把人物推进坑里就把他拉上来,反而应该顺手再往坑里扔几条蛇,或者等人物快爬到坑边了、再一脚把他踢下去……这就是俗语说的:反复折腾才是戏。必要的时候,要让人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死去活来。在这方面,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罗蜜欧与朱丽叶》这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作者折腾人物真是不遗余力,竟然真的让朱丽叶先死去,又活来,再死去……读者一边埋怨作者狠心,一边却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朱丽叶的爱情道路一帆风顺,那么今天我们也许就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人物、这个故事。
当然,“死”只是一个比喻,故事作者折磨人物,并不一定要让他真的死去(虽然这也是很多作者最爱用的一种方式),这个“死”是指,要把人物逼入死角,让他经历灵魂的极限体验,人物在这个最后时刻爆发出来的行动,往往就构成了故事结尾的高潮。
本期的东方夜谈《一小时之前》,主人公一共只有三颗能改变命运的药丸,而作者却让他阴差阳错地错过了第一颗和第二颗药丸,第三颗呢,放心,作者不会轻易放过人物的,第三颗也让人偷走了。这就把人物的困境延长了,把人物逐渐逼到了死角,却也使得人物命运最后的反转特别令读者满足。而中篇故事因为篇幅关系,往往更强调“反复折腾”。《一定要抓到你》中,主人公先是被发配为户籍警,他刚在这一岗位上摸到了线索,又被调去做狱警,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总之,回避尴尬、回避矛盾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有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千万不能带到故事创作中,故事的人物塑造,往往就体现在:人物在困境中,面对巨大的对抗力量,不断采取行动,为实现自己的最后目的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中。 |
【编辑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塑造(2)】
故事,
人物
在上一篇编辑手记中,主要讲了故事中人物塑造的三个规律:尽快把主人公推入困境,让人物在困境中行动起来,在对人物的“反复折腾”中最终完成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高潮。从这三个规律可以看出,故事是用情节来塑造人物的,人物塑造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情节设计得好不好;而反过来,故事情节有没有戏剧性,有时候也要看人物设计得有没有戏剧性。人物设计主要看两点,一看人物关系,二看人物的思想性格。这一期的手记我们就讲讲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如果说“事件”是故事情节的骨架和依托,那么,“人物关系”有时就是情节的血肉和实体,有句俗语叫“人物关系就是戏”,这是说,好的人物关系会使故事情节产生强大的戏剧张力。
说到人物关系,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两种:一是血缘关系,也叫自然关系,如父母子女,七大姑八大姨,“七舅姥爷他三外甥女儿”等都在此列,一个人只要不像孙猴子那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基本上都会和别人发生血缘关系;二是社会关系,如朋友、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连孙猴子也避免不了,即使是流落到荒岛上的鲁滨逊,最后作者也忍不住给他配了个伙伴星期五。有的作者说了,我能不能搞一下试验,写个只有一个人物的故事出来?很好很强大,我热切地期待看到一篇先锋小说的诞生,但如果您把这篇作品投给我们,基本就是一种砸场子的行为。那么,给人物设计了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不是就可以开始编故事了?答案是:可以是可以,但还远远不够。故事是“冲突”的艺术,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很好很和谐,怎么冲突得起来呢?对故事创作来说,血缘关系、社会关系只是表层关系,真正有用的人物关系是深层关系,也就是人物关系的第三种类型:利害关系。
何为“利害关系”?用三个字即可概括,即:“敌、我、友”之间的关系。有些故事套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如:两个小伙子争取一个姑娘的爱情,几个应聘者竞争一个职位等,这里面的小伙子、竞聘者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只有利害关系,才是值得作者特别关注的,也是读者真正关心的。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把“利害关系”狭隘化、庸俗化。利害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地位、爱情之争,如本期的作品《为尊严站岗》中,保安一直在向妇人争取的,就是某种尊严和原则。在人物的“利害关系”上找到独特的切入角度,不仅关系到情节的新鲜感,也往往关系到作品的格调。
理清了人物关系中的表层关系和深层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故事情节有戏没戏,和人物关系设置得好不好是密切相关的,作者在构思时,要抱着一颗八卦和搞事的心,使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尽量纠葛、错综起来。其具体手法有:
1、叠加法,即在一组关系上加上多层关系。这一手法十分常用,一般容量稍大的故事,人物关系往往都不止一个层次,如:一对男女,他们既是恋人(社会关系),又是对方的杀父仇人(利害关系);又如:一对兄弟(血缘关系),一个是警察,一个却是警察要追捕的逃犯(利害关系)。
2、相连法,即利用种种手法尽可能使故事里的人物关系相连在一起,由此达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这一手法最常见的例子,见于某些偶像剧里的多角恋模式:A男喜欢B女,B女却喜欢C男,C男又喜欢D女……于是ABCD几个人物的关系全部连在了一起,一个人物有所变化,就会带动其他人物一起行动起来。而在故事里,一个与其他人物丝毫不相连的人物,往往相当于是一颗“废棋”。
3、叠加+相连。这是1、2种方法的结合,往往用于容量较大的中篇故事,对作者的构思能力要求也较高。
说完了人物关系,接下来我们说说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第一讲中说过的“在困境中揭示人物的真正性格”,这里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讲几种最基本的手法。
一、为人物设计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这一手法在幽默类的故事中较常见,如《马大哈住店》中,大大咧咧、“马大哈”就是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而民间传说中的吝啬鬼故事系列,“吝啬”就是人物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如阿凡提的智慧、阿P的自找心理平衡等,都是人物的标志性特点,作者牢牢抓住这些特征,不断进行夸张和强化,最终达到了强烈的效果。
很多时候,当作者设计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实际上也就是设计了情节结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马大哈住店》中的主人公不是“马大哈”那样的性格,整个故事的情节就不可能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发生。一旦作者改变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也会毫无疑问地跟着发生变化;而如果作者为人物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性格特征,那么也会有助于作者设计出独特的事件和情节。
二、人物的性格要有所发展或变化,到了故事结尾,人物的状态甚至与故事开头发生了180度的逆转。这一手法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中篇故事中较常见。
人物的性格为什么要变化?其实,这是由不断发展着的情节决定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人物往往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并做出越来越困难的选择。等到故事高潮来临的时候,这些选择就会水到渠成地使人物的性格发生某些变化。比如本期的中篇故事《贪吃的食指》,作者首先赋予了主人公韩九指一个独特的“性格特征”,即贪吃,并把这一性格特征外化成了一根灵异无比的食指。故事开头时,韩九指贪吃到了夸张的地步,因为贪吃,他间接害死了三条人命;而随着情节的变化,故事结尾时,韩九指不但失去了食指,性格也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他把美味的食物扔进了阴沟,不再看上一眼,脾气也变得温和了……
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变化还往往与作品的主题有关,因为人物性格的成长和人物命运的突转是最能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的,作者往往会借人物的变化来表达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主题的提炼。
三、用对比和反差的方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性格的对比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对比,二是人物自身外表和内心的对比。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为什么要制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性格反差?最直接的原因是,不同的性格之间容易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可以在性格冲突中设计出各种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性格十分鲜明而反差极大,每次有妖怪出来,这四位都会上演“一个要打,一个不让,一个挑拨,一个求情”的全套剧目,比较奇怪的是,读者非但不厌烦,还乐此不疲,实际上,人物形象一旦站住了以后,读者是非常乐意看到人物性格间的冲突和由此发展出来的情节的。
性格的第二种对比是人物外表和内心的反差,“人不可貌相”,这句俗语本身就蕴涵着强大的戏剧张力,这一手法在故事中也运用极多,以至培养起了一批狡猾的读者:大家看到一个落魄的乞丐,就会猜想他是不是一个世外高人;看到一个笑眯眯的老人,就会猜想他是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作为一种技巧,这一手法有着它的生命力,比如本期的《盲人斗法》中,盲人弱势的外表和聪慧强大的内心就形成了对比,从而加强了故事的可看性。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