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美文》转载一文《飘扬的母爱》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见刊文字·杂志 |
http://book.zhiyin.cn/Upload/201012/15/m_4d08647e96bfa.jpg
感谢文友赵红星的大力推荐,在此深表感谢!
《知音美文》2011年第1期上稿喜讯 |
|||
文章名 |
作者 |
荐稿人 |
文章出处 |
你们“走光”了,我哭了 |
薛峰 |
陈璐 |
摘自《扬子晚报》 |
1540碗拉面的感恩 |
张小平 |
蓝昌科 |
摘自《辽宁青年》 |
送货工 |
孙道荣 |
司志政 |
摘自《南方日报》 |
重返前线 |
梁锐 |
谭浩益 |
摘自《故事会》 |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
曾颖 |
水云间 |
摘自《作者博客》 |
用爱照亮爱 |
包利民 |
蓝昌科 |
摘自《博爱》 |
记住总会有人喜欢你 |
邓海建 |
从容 |
摘自《伴侣·B版》 |
角落里的垃圾车 |
周海亮 |
晓晓竹 |
摘自《做人与处世》 |
飘扬的母爱 |
佟才录 |
赵红星 |
摘自《都市资讯报》 |
你跟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
杰姬·李 |
从容 |
摘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
红豆红 |
周海亮 |
科荷 |
摘自《八小时以外》 |
娶你今无憾,一夕抵十年 |
苗向东 |
水云间 |
摘自《新浪博客》 |
真爱不失约 |
孙建勇 |
刘文文 |
摘自《博爱》 |
有些爱,永不褪色 |
汤小小 |
月牙儿 |
摘自《新浪博客》 |
爱情出租车 |
佚名 |
蚂蚁 |
摘自《北京青年报》 |
爱心的利润最大 |
苗向东 |
蓝昌科 |
摘自《作者博客》 |
你的弱点我知道 |
许锋 |
山水 |
摘自《杂文报》 |
谁的笔记本? |
仲利民 |
溜达的鱼 |
摘自《城市晚报》 |
别笨得那么认真 |
朱晖 |
付敏 |
摘自《知识窗》 |
赢得尊敬的一位美国小贩 |
李良旭 |
蓝昌科 |
摘自《羊城晚报》 |
“不够朋友” |
钱红春 |
编辑自选 |
摘自《新民晚报》 |
有病请找钱医生 |
安庆 |
溜达的鱼 |
摘自《城市晚报》 |
保持原来的自己 |
程刚 |
陈杜鹤 |
摘自《作者博客》 |
珍藏12年的照片 |
姜钦峰 |
科荷 |
摘自《渤海早报》 |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张达明 |
桃之妖妖 |
摘自《作者博客》 |
以“游戏”的心态摘诺奖 |
张达明 |
蓝昌科 |
摘自《中国青年》 |
优瑞卡镇的蓝色天使 |
清风慕竹 |
蓝昌科 |
摘自《作者博客》 |
智利矿工的商业智慧 |
李良旭 |
编辑自选 |
摘自《做人与处世》 |
流动餐车上“开微博” |
徐立新 |
水云间 |
摘自《作者博客》 |
借我一块钱 |
张宏涛 |
北野 |
摘自《故事会》 |
给自己换个称呼 |
韦梁秀 |
小荷 |
摘自《南华时刊》 |
年薪12万请鞋匠 |
徐立新 |
驿路 |
摘自《南国都市报》 |
做自己的庄家 |
王伟 |
陈璐 |
摘自《才智》 |
一块牛排成就的经典商业案例 |
李耿源 |
科荷 |
摘自《科学大观园》 |
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
差一点很帅 |
节节高 |
摘自《人生与伴侣》 |
自己冷时,别忘给别人添把柴 |
清风慕竹 |
刘文文 |
摘自《作者博客》 |
他如何成为巴菲特的接班人 |
张达明 |
水云间 |
摘自《作者博客》 |
一个改变“咖啡渣”命运的人 |
陈之杂 |
科荷 |
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
给别人打广告的公司 |
郭龙 |
编辑自选 |
摘自《思维与智慧》 |
向自己发起挑战 |
余显斌 |
科荷 |
摘自《当代青年》 |
雷姆伯格的生意经 |
王淼 |
聂勇 |
摘自《山东青年》 |
做“不必做”的广告 |
王贞虎 |
科荷 |
摘自《东方烟草报》 |
老总不管更麻烦 |
菜农潇潇 |
刘文文 |
摘自《妇女生活》 |
假证年代的求职故事 |
王琪 |
喜洋洋 |
摘自《联谊报》 |
自知之明 |
清风幕竹 |
编辑自选 |
摘自《今晚报》 |
隐形杀手 |
莫小米 |
江城子 |
摘自《今晚报》 |
犯错的权利 |
流沙 |
阿敏 |
摘自《杂文报》 |
“优雅”地竞争 |
袁浩 |
小南 |
摘自《宜兴日报》 |
向4万个人道歉 |
陈之杂 |
从容 |
摘自《知识窗》 |
近水楼台不得水 |
李良旭 |
陈杜鹤 |
摘自《知识窗》 |
大教堂与流浪汉 |
徐立新 |
灿海 |
摘自《羊城晚报》 |
两瓶酒毁掉一位部长 |
李良旭 |
科荷 |
摘自《羊城晚报》 |
德国人的刻板 |
杨松华 |
科荷 |
摘自《羊城晚报》 |
老鼠爱上猫其实不奇怪 |
陈彤 |
童童 |
摘自《广州日报》 |
车祸之后 |
焦松林 |
司志政 |
摘自《上海故事》 |
“钉子户” |
孙道荣 |
聂勇 |
摘自《南方日报》 |
小鞋匠 |
葛勇 |
陈璐 |
摘自《城市晚报》 |
气死局长的宾馆题字 |
佚名 |
双赢王 |
摘自《广州日报》 |
白吃的法宝 |
郝叶蓁 |
司志政 |
摘自《喜剧世界》 |
你的一生只有一个春夏秋冬? |
逝水浪花 |
蓝昌科 |
摘自《才智》 |
“丑”总是比“美”多 |
陈亦权 |
从容 |
摘自《作文周刊》 |
我不能选择贵公司 |
轻若风尘 |
小楼听风 |
摘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
“步步赢”的小郭 |
杨葵 |
双赢王 |
摘自《济南时报》 |
寻找最出色的对手 |
郭龙 |
原创稿 |
|
小丑求婚记 |
苗向东 |
原创稿 |
|
我比曾国藩聪明 |
彭龙富 |
原创稿 |
|
毫不迟疑的是天使 |
张建伟 |
原创稿 |
|
一包洗发水 |
侯拥华 |
原创稿 |
|
||
他是一位货车司机,每天开着满载货物的卡车在公路上跑,往返于市里与乡村之间。他喜欢司机这个职业,一边开着车,一边嘴里哼着歌儿或吹着口哨,感到惬意无比。 一天休班,他去父母家探望,父亲给他开的门,他边换拖鞋边问,我妈呢?父亲朝阳台努了努嘴,轻声说:“在阳台呢,正找你的车呢!”他挠着后脑勺困惑不解,这大冷的天,不在卧室呆着,到阳台找我的车?怎么找? 原来,他并不知道,自从他选了司机这一职业,他70多岁的老母亲就每天都在为他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老人家每天坐在阳台窗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流看,从中找寻着他儿子驾驶的那辆汽车。但公路上和儿子驾驶的一模一样车型的货车太多了,看得她眼花缭乱,她根本区分不清哪一辆车是儿子开的,哪一辆车是别人开的。尽管如此,老人依然坚持每天坐在阳台窗前,呆呆地注视着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她一会儿兴奋地对老伴喊:“老头子,快来看,这辆车是儿子开的!”一会儿又沮丧地说:“那辆车也很像……”他的父亲最后说:“你妈妈只要看到了你的车在路上跑,这一天她就会过得很踏实;如果看不到,就一整天吃不好睡不安、坐卧不宁……” 几天之后,他特意把车开到父母家楼下,仰头冲父母家的阳台窗口喊:“爸妈,你们看我车上插的红旗好不好看?”父母从窗口探出头来,惊讶地发现,儿子的车窗边上插着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正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旗面上绣着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红底黑字,分外醒目。 从那以后,母亲再不用劳神费力就能很快很轻松地从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找到儿子开的那辆“标志车”了,看见儿子插着鲜艳红旗标志的汽车经过她的视野时,她仿佛看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那满是皱纹的脸庞绽放出慈祥、幸福的花朵。他也会停下车,把红旗握在手中,对着母亲的方向使劲地摇动手中的红旗,并大声呐喊:妈妈———一生平安! 对别人来说,那只是一面普普通通的旗帜,但于他来说,却是一份飘扬的母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