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王》影评

(2011-12-08 16:11:45)
标签:

电影

杂谈

唤醒

                    -《孩子王》影评

    看到片名《孩子王》主人公是一个孩子气的大人,没想到却是文革时一个插队的知青,而且内容也不是想象中的那种清新活泼,而时讲述了文革期间插队青年老杆被派去云贵山区当教师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影片很有历史反思意味,批判文革对一代人造成的损害教育的缺失,导演陈凯歌本身经历过文革,所以这部电影在他的指导下更有感情。

   电影开片便是一个悠远的空镜头,起伏幽静的山包,蜿蜒的山路,颇具诗意的画面,接着是黑暗而破旧的小黑屋里的低沉的对话,电影椅子是一种压抑的色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恶劣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文革中人们内心的压抑,一种普遍的灰色情绪。小而破的学校与空旷的大山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了个体在大背景中的渺小,正如老杆个人不能改变僵硬的体制和人们物质精神的双贫困一样。整部影片画面感丰富,有很强的写实感,大部分为固定镜头,少有纵深感的推拉,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压抑,是感情更浓厚。摄影顾长卫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感触,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达成很好的统一,画面彰显出自然,纯朴和神秘的美感。该片在1988年金鸡奖上获得了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

    本片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苦涩的故事情节感人而引人深思,老杆所到的学校教材少的可怜,学生们只学大批大批的批判文章,却连字都不认识,文革是中国教育这座危楼雪上加霜。王福上学只是为了替不识字的父亲说话,他和老杆打赌今晚就能写出明天劳动的文章,赢了就能得到老杆那本唯一的字典,结果输了,老杆告诉他:‘‘文章只能事后写。”这一段影射了当时文革中各种虚构罪名不重事实的浮躁的社会和政治现象。后来王福抄字典,然而老感最终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合拍,而被退回队里,临走时他把字典留给了王福,并在上面写到:“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对教育的不满,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直至今天和不知多远将来这种学习方式还在延续着。还有片中老杆教学生读“从前有座山…”的故事,更是一种黑色幽默,讽刺了当时教材的缺乏和无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理性的思考了文革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和教育问题。人是活的,思想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教育是为了使人的思维扩展,内心丰富,而不使用尽手段,在心上砌墙。对教育的思考和批判是该片在1988年嘎纳电影节上获教育贡献奖,还获得比利时电影探索影片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应是委员会特别奖。

    同时《孩子王》的一月也很贴合主题,云雾缭绕的虚无,回荡期间的不知名的山歌,和鸟鸣虫叫,增添了神秘感,在全体学生砍竹的外景,爆响声,惊雷呐喊,歌谣,尖叫交替出现。混杂声响,是一只低沉的影片有了一次情绪的爆发。

    影片演员的选取和造型也很成功,饰演老杆的谢园,本身就很清瘦,皮肤发黑,表现出了文革中人们的物质情况,忧郁的气质和对现实失望又掩饰不住希望的眼神还有造型的凌乱,凸显了人们内心的凌乱。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早期探索作品,《孩子王》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历史的批判,比陈凯歌后来的作品更有层次和深度,更有魄力,兼有画面和内容美。第五代导演后来的作品虽然华丽,相比之下却很空。《孩子王》表达的东西现实意义更强,社会影响更大,更有第五代的锐利。《孩子王》换醒教育,唤醒电影新风格。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64EN00SIGG.gif

 

 

 

 

                                      2011戏剧影视文学

                                       学号:11010341021

                                            李山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