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勋《字美在何处》——读书笔记
(2020-10-30 12:10:41)
标签:
书法读书笔记字美在何处 |
分类: 读书感想—读书后的纯感受 |
题外话:
目前书法练习已经坚持了二百二十多日,未来还会继续坚持下去。每次练习完,会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看一些相关的书法或者美学书籍,丰富一下自己的理论涵养和审美情趣。这段时间读了方建勋老师的第二本书《字美在何处》,再次记录一下读书感受。
这本书将书法的发展脉络以纵向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以时间为轴主要介绍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发展。读过之后,可以很好的认识书法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每一种书体从诞生到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书家地努力,他们在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如此,同一种书体,处在不同的朝代,呈现的特点不同,不同的书家之间,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西周《大盂鼎》、《散盘器铭》、战国《石鼓文》等等。还可以欣赏到秦时期的《泰山刻石》、权量诏版、三国的《天发神谶碑》等,这些刻在石头或者青铜器上的文字不仅是我们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光辉,它们还是后世很多书家习字,练字的根源。
在隶书方面,战国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见证着篆书向隶书地过渡。到了东汉,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就是以隶书为代表。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有山崩地裂之感的《石门颂》、堪称隶中“兰亭”的《乙瑛碑》、拥有“细”“劲”之美的《礼器碑》、以“齐古”著称的《夏承碑》、雄迈而又静穆的《西狭颂》、以及隶中代表,厚重质朴,骨力劲建的《张迁碑》。汉代隶书给我们的感觉,就如同这个时代一样,是拥有强大气魄的,是朴拙
、粗犷
、
雄浑的,是令人感到无比畅快淋漓的。
楷书是从隶书中孕育而出的,它成熟于魏晋时期。我最喜爱的书家之一钟繇,就是这个时期的。同时,他也是书法史上最早的楷书名家,他的代表作品《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都是小楷,其“朴拙”与“自然”令后世人追慕不已。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主要有《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他的字清秀遒媚。其实王羲之的各种书体都是后世书家学习的对象,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王献之的小楷以《洛神赋》最具代表性,其字俊秀舒展,又如梦如幻。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可以说是魏晋楷书的代表。
楷书除了“魏晋楷书样式"之外,还有北魏楷书和唐代楷书样式。
北魏楷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
唐代楷书,从隋代开始,以智永为代表,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还有“退笔成冢”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人尚法,其楷书法度严谨。唐朝也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等都是大神级别的书法家。
后期,特别是明代,文征明的小楷,王宠的小楷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特别是王宠,我甚至可以想象,石湖之畔,悠然自足的王宠执笔,写下那些淡淡的文字。他心灵是宁静的、他的一生宁静虚淡,如幽兰,不着尘嚣,不食人间烟火。
行书是最受大众偏爱的一种书体,它在东晋时期,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天真自然,精妙绝伦。
至唐代,在行书上自成一家的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李世民、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
至宋代,行书形成了第二个顶峰,以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
至元代,以赵孟頫、鲜于枢、杨维桢等为代表。
至明代,擅长行书的书家有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董其昌、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关于草书,因为本人目前为止,还没有练草书的打算,所以,后边的文章就大致浏览了一下,并没有在细细品读。
书法的世界是个非常宏大的世界,它有它的哲学、生命与审美。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习得的不仅仅是笔法、结构、章法,更应该从中去悟得生活与生命。那些留名书法史的书家们,他们的作品也不仅仅只是墨迹,还是他们生命的过程,精神的写照,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品悟的。
书法之“美”,不仅是文字本身,还有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更有一个个文字所承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