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我最近在几家古玩店发现的钧窑瓷器,都是些笔洗并且十分漂亮,价钱不高而造型是前所未见的。其口沿好像箍了一个紫铜边似的,应该是相关陶瓷典籍中提到的紫口铁足中的紫口而其底部的胎体却都呈现出铁色也就是铁足,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典型的钧瓷特征。宋代、元朝都有大量钧瓷的烧造,甚至连钧瓷这个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钧州是金代大定二十四年改名而来的,所以一开始人们把钧瓷看成是金代的,后来发现在元代墓葬中也有大量钧瓷出现,而宋墓中并不多见,有人又认为钧瓷是元代烧造的,直到1965年在禹县城北门八卦洞发现了有与故宫旧藏带有数码的钧瓷相同的瓷器碎片,才知道宋代官家开始烧造我们现在称之为官钧瓷的瓷器,而在官钧窑遗址中出现了宣和元宝的钱印模也说明钧瓷起于宋代。本来钧瓷起源于宋代是被实证了也就是说不容置疑的,而在前几年一个深圳大学的一些教授利用热释光研究了来自禹州带有刻画数字的钧瓷残件,得出了官钧器是明代烧造的结论,其实虽然是科学研究但热释光技术的误差使得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打了折扣,这样就把已经认定为官钧瓷说成了是明代的瓷器,接着世界上著名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也把官钧瓷说成明代的。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在世界是出名的,看来不仅仅是社科方面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大陆的研究水平都是差强人意的,缺少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人才是中国大陆不可躲避的现实。
由于钧窑系烧造瓷器的跨度是从北宋开始一直到元代,所以一开始看到这些漂亮的钧瓷笔洗时,也不敢确认其年代,后来比较了一下宋和元两个朝代的不同社会形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是宋代被称为“郁郁乎文哉”的朝代其文明是空前的;而元代则是崛起于草原重视的是武备且汉人读书人在有元一代基本上是无社会地位的,由此可得出这些笔洗是宋朝的。宋瓷的鉴定如果找不到窑口,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所以一开始我就翻起了赵青云先生所撰写的《河南陶瓷史》一书中的《河南历代陶瓷窑址一览表》,这个表很长从该书的153页开始一直读到199页,这是一项很枯燥的事,但是研究就是要这样耐下心来一点点的琢磨,找到其中的奥秘之处。通过阅读资料,我渐渐感觉到钧窑是从北宋创建后开始向外扩散的,而在烧成时质量能拔头筹的是八卦洞窑,其他如郏县黄道窑、野猪沟窑和临汝县东窑沟窑虽然其烧造质量相差不大,但是它们比起禹县八卦洞窑还是差得很多。在烧造上这几个钧瓷器全部采用了先烧胎的素烧且加了化妆土,这从底胎上可以看得出在釉胎之间那层薄薄的芝麻酱油,这是官钧这样的官窑器所特有的,因为是为皇家生产,是不惜烧造成本的,而民间却是为了实用目的,不可能动用如此繁复的工艺和时间,也不可能为了烧造瓷器而浪费燃料,这些瓷器的特征都表明它们属于皇家高贵的官钧器,况且这种文房用器是那个风流皇帝宋徽宗赵佶最为喜欢的,所以这些文房钧瓷是宋代官窑钧瓷,能认识到这一点我真的很高兴,因为这是那些信奉标型学的专家们永远不会判定和写出来的东西,也证明了谢东凌不但在高古玉上有专长,而且在瓷器鉴定上也超过现在体制内的大部分专家。
http://img.91ddcc.com/14202011332482.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451572374.jpg
这是五件笔洗的合在一起的总图,大家看看这些官钧器漂亮不?跟当时流行的裹铜的所谓金装定器相比,前者在视觉上要逊色得多,宋徽宗因荒淫无度而亡国,但是他的个人嗜好却对中国瓷器烧造艺术的发展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功劳。
http://img.91ddcc.com/14202091527070.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2397092.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2779056.jpg
其中之一的笔洗,我认为在这些笔洗中它的造型是最美的,因为它是卷边的,所以她的口沿显得非常宽,而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釉具有流动性,使得口沿变薄而让芝麻酱釉与薄釉共同显现了一种金属紫铜的感觉。这里顺便说几句,紫色到底是啥样的,可能大家小时候都有皮肤被划伤的经历,这时家长会拿着脱脂棉蘸上一种叫紫药水的药液涂在伤口上,所以我们会认定紫药水的颜色是紫色,其实紫药水的颜色在学名上是靛蓝色,而非紫色。真正的紫色是红得发紫,也就是说紫色其实应该是接近红色的一种颜色,所以那种红铜色是紫色,而定窑瓷器有一种叫紫金定的也是这种紫色来表达的,还有人称这种紫色为酱色或铁柿色,总之各人对紫色的理解不一样而产生一些歧义,但紫药水的颜色绝不是紫色。,这件瓷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绝妙的设计,瓷器口沿圈上有3个各呈120度角三个乳突,而在三个乳突中间又有呈120度的三个弯折的钱型贴片使整个笔洗显得有装饰性,引人遐想。笔洗内底有个圆形小凹坑,是装水用的,而洗内则是舔笔用的,这个圆形凹坑的边缘也是稍高起的也好像有紫铜包边一样,也算是别有特色的。这个笔洗的底在鉴定上最应该加以详细说明的,因为底胎的露胎处给了我们许多过去留下了的信息,这些应该是陶瓷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瓷器上底部黑色的地方从视觉上稍高于褐酱色的地方,说明褐酱色地方是护胎釉在古代典籍中被称为芝麻酱釉,圈足内侧也被刮削得露出了胎土的原色,但还是有光滑的酱釉和稍粗糙的胎体,光滑的酱釉又比没有胎土的地方稍高些,而从笔洗里面看有一圈半圆的痕迹这是手工拉坯的痕迹,也说明此笔洗是手工拉坯制成的。宋人非常崇尚自然,常常将自然拉坯成型的痕迹在不影响美观和实用的原则下予以保留。
http://img.91ddcc.com/14202093726420.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5516852.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5945425.jpg
这是个桃型笔洗,口沿如上所述好像是有紫铜包裹着,内底部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拉坯而来的数道痕迹,其实也增加了一种为人感叹的缺陷美感。从外底部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施釉处是大部分的,而一些刮削痕迹则表明了护胎釉的存在,圈足刮削得一丝不苟但是还是有点地方没有处理得那么干净,刮削釉是防止流釉而使底足很容易地从匣钵中取出。这个笔洗虽然在器型上稍微简单但丝毫没有影响其美感。
http://img.91ddcc.com/14202096695717.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7471099.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097902610.jpg
这应该被称为六瓣莲花笔洗,这种莲花造型的器物在唐宋之间是很流行的。当然此笔洗的莲瓣之间有个乳突,破除以往的单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内底有圆形的小坑洼其边缘有如紫铜扣边的紫口,而莲瓣边缘也是这种装饰给人紫口的感觉,其实这几个笔洗的这种紫口加上硬朗的线条把这几个笔洗搞得好似金属器一样,这是已知的瓷器所从未有的感觉,这种仿金属器皿的瓷器只有清代才有些制造,而其来源还是来自宋代的官钧,宋代应该是在皇权时代最为发达和开明的时代。其外底足可以看到被刮削露出的褐红色的釉和中间一块稍微浅一点的胎色。
http://img.91ddcc.com/14202099036835.jpg
http://img.91ddcc.com/14202100631428.jpg
这个鼓丁笔洗则有另一种别样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上紫口不见了,而原来的乳浊釉不出了清晰的玻璃釉,而胎色变得白了些,虽然感觉还是有点紫口的意思,但没有前面几个那么硬朗,但它内底部的红色釉斑却烧的最鲜艳,比起其他几件笔洗确实是在烧成温度上有所提高,但紫口没有了那种金属感,所以从感觉上有点不如前者,而这种温度提高带来的结果使原来釉面上本来不透明或半透明变出了透明的。这种釉虽然有些与前面不同的感觉但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高温流动性比之以前有所降低,以致窑工除了将底足刮削外不再去刮削外底了,甚至底足也只是刮削一点而已,说明了釉子配制的进步和不足。剩下那个小的就不论述了。
总结一下,过去大家对宋官钧瓷器的认识是从其利用铜红釉开始,一直把钧红当做官钧窑器的特点和高峰,这是专家所见的片面和不足之处,这几件官钧笔洗再次证明了钧窑的窑变不止于铜红釉一种,而这种紫口或者说紫铜釉的窑变机理更是无人论及和没法讨论的,但是不管怎样,宋代官钧瓷器的这种美丽再现在人们眼前时,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对于我来说,收到这样品质的宋代官钧瓷器是令人高兴的,而将之总结成文传之于以后的中国人,让华夏文明能够代代相传,则又胜过收藏带来的喜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