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子的生死观
(2014-02-22 20:15:50)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一章本身的确有些难解,首先是生死的概率问题,难道生死问题就一定是十之有三么,我想老子只是想说明生死无非三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生死的,一种是夭亡的,还有一种是病故的。这应该是老子对于生死问题的一种简单统计,不可太过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后面的几句话,
“ 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而且老子自问自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以其无死地”,什么是死地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但至少说明,老子是提倡生而不是提倡死的,否则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来讲述“善摄生”者
的情况呢?那么老子究竟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老子》八十一章,谈到生死问题的拢共有五章或者五个片段,除去上面列的一段外,其余四段我们也不妨列下来看看:
5、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2、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上面这四段,如果倒过来看,就比较有意思了。老百姓其实都是贪生怕死的,但如果实在是生存不下去了,死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怕了。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老子通过这种说法来劝慰世人尤其是当权者,要厚待老百姓,不要让老百姓的生存成本太高了(“求生之厚”)按照上面标注的1、2、3是针对当权者来说的,4、5则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老子的生死观,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善摄生、长生久视”来达到“不畏死”的境界。善摄生是一个技术话题,整篇道德经都在讲善摄生的问题,倒是庄子对生死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民不畏死”,民为什么不畏死?是因为民不死么?显然不是,不然就不会有生和死的词汇出现了,但生和死有区别么?庄子认为没有区别,死亡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仅此而已,所以“不畏死”。我们看看庄子里的这一个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秦失吊唁老子的时候只哭了三声,被老聃的弟子责难,秦失认为老聃应时而生,应时而逝,极其自然,没必要以俗人之礼待之,所以只哭了三声。庄子在《至乐》篇中对生死问题有更直接的说法: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五行也本无气。杂乎芒乎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是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庄子认为人的出现过程首先是由”无“而生”气“,由”气“而聚”形“,由”形“而成”人“。人的死去无非是返回到”气“到”无“的一个过程,他还在天地间存在,依然与我同呼吸共命运,我还在那里嗷嗷大哭,是不是太不相宜了呢?
理解了庄子关于生死的观点,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的第4条”出生入死“中描述的难以理解的文字: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凶猛的怪兽无从用角,老虎无从使爪,兵器无从用刃。什么状态下才可以做到呢?无形的状态(也就是气的状态)才可以做到,做到了无形也就做到了“善摄生”,做到了无形,也同时就做到了“外其身而身存”了。
气?从有形之体回归到气体,这太玄了,咱们就此打住,呵呵!
不过,总而言之,说中国人漠视生死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瞧人家庄子,对死亡的处理那么浪漫,那里是漠视呢?
前一篇:道德经(二十九)